紅十字會“錦上添花”
紅十字會“志愿辦”主任用140元采購的自行車,捐贈時卻標價700多元,其中的幾百萬元差價哪里去了?“志愿辦”主任想捐給誰就捐給誰,想捐什么就捐什么,誰給他這么大的權力?紅十字會“仁愛基金”在西部12省如此大的捐贈額,這么多年來,難道沒有人對其進行過審計?
辛木 文 陶小莫 圖
據報道,主要為了助學、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改善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專項公益基金——仁愛基金,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通過其下屬的“志愿者工作辦”陸續向陜西的幾家大型國企和一些地級市的老干部局捐贈了上萬輛自行車,但這些自行車質量很差,有的無法騎行。其中西飛公司已經將自行車全部退回。對此,負責捐贈事宜的仁愛基金“志愿辦”主任時進龍表示,自行車給紅十字會抹黑了。
記者的調查揭開了劣質自行車的源頭:由天津一家庭式手工作坊生產,每輛140元,而“仁愛基金”捐贈時的標價則為700多元;采購自行車的“慈善協會的中間人”不與自行車生產廠家簽合同不索要發票。該自行車廠家老板還告訴記者,他和紅十字會某個領導很熟悉,該領導的辦公室里放了半屋子茅臺酒。他給人家送了兩輛高檔自行車,人家給他送了2公斤裝的茅臺酒兩瓶,一瓶要賣4000多元……
從報道中看,這些還不是此次捐贈事件的看點,真正的看點是仁愛基金“志愿辦”主任時進龍向記者透露的信息:“志愿辦”是時進龍個人的,“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拉倒。”時進龍說。他想給誰捐贈就給誰捐贈,“我打報告給人家一說,人家就撥下來”;西部12個省的救助和捐贈,全由時進龍“協調”,可見上萬輛(劣質)自行車捐給西部不算大事。“誰對我好,我(將捐贈的物品)給誰”;“我提出了一個理念,就是(給)非常好的單位里面的弱勢群體(捐贈)”;“我‘志愿辦’愛干嗎干嗎,你監督不上”……
這下我們終于明白了,原來,以“遵循雪中送炭、公開透明、尊重捐贈方意愿、體現資助效益四項基本原則”為管理原則的“仁愛基金”,竟然擁有這么一個“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拉倒”、“愛干嗎干嗎,你監督不上”的“志愿辦”,而且這個“志愿辦”擁有很大的權力,誰對他好,他就打個報告給“人家”(仁愛基金)一說,人家馬上就撥下來,他就把物品捐給誰……這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要年年給那些大企業和事業單位捐贈物品了,至于所捐贈的自行車質量差,那是另外一碼事。
給紅十字會抹黑的并非那萬輛劣質自行車,而恰恰是紅十字會仁愛基金如此混亂的捐贈管理:第一,用140元采購來的自行車在捐贈時標價為700多元,那么,是如何向他口中的“人家”(仁愛基金)打報告要錢的?他向上面報了多少錢?中間那幾百萬的差價哪里去了?
第二,“志愿辦”主任想捐給誰就捐給誰,想捐什么就捐什么,而且不受監督,誰給他這么大的權力?
第三,紅十字會“仁愛基金”在西部12省如此大的捐贈額,全部由一個“志愿辦”主任負責,這么多年來,難道沒有人對這種捐贈進行過審計?
此外,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自行車老板所說的那個“紅十字會領導”莫非就是該“志愿辦”主任?如果是,那他“半屋子茅臺酒”的來源就有解了。如果是另外一個人,那該“仁愛基金”的渾水恐怕更深呢。 新聞報道詳見本報A24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