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教材“南陽”注釋打架,專家:莫給學術之爭當裁判?!澳详栔T葛廬,西蜀子云亭?!薄堵毅憽分械倪@些句子國人都很熟悉,然而,湖北和河南的兩個中學生偶然發現,針對“南陽”的注釋,人教版教材與北師大版教材卻截然不同。教材差異的背后,仍是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有學者認為,教科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有別于一般傳播載體,在內容上應更嚴謹,不應卷入學術之爭,對沒有定論的爭議問題不應自己下結論,充當裁判。(4月18日《大河報》)
古時“南陽”到底是哪里?諸葛亮到底是哪疙瘩人?兩種教材,兩種注釋。教材打架豈非拿孩子開涮——他們信哪一個好呢?
對沒有定論的爭議問題不應自己下結論,這是最基本的學術素養和職業道德。教材質量關乎孩子和民族的未來,其重要性不必多言。教材的編寫者、出版者和審批者除了必須嚴格盡到出版、發行、監督管理的義務,確保教材少出錯誤甚至不出錯誤之外,更要具備科學審慎的治學態度,不能想當然,更不能自以為是、各行其是。
“南陽”注釋打架,背后折射的不僅是“學術之爭”,更是“利益之爭”?,F在有不少地方都千方百計跟名人攀親,試圖以此來獲得經濟等方面的好處。由此也引發了一起又一起爭搶名人的鬧?。汉幽虾完兾鲀傻氐狞S帝之爭、甘肅天水和河南淮陽的伏羲之爭都如火如荼。尤其是諸葛亮,更是好幾個地方都在爭搶。名人之爭其實是面子之爭、利益之爭甚至是政績之爭,說來說去還是繞不開一個“利”字。大樹底下好乘涼,有了名人做噱頭,就可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就可以搞活動、搞工程,或許還可以大張旗鼓開發“文化之旅”大賺一把了。
對一些地方存在的名人之爭,社會各界早有質疑。然而,這股風氣不僅沒有停歇,反倒愈刮愈烈?,F在竟然有教材也牽涉其中,不由得令人生疑:某些教材的編寫者是否將“私心”帶入了編寫工作呢?至于有沒有受到利益相關方的“公關騷擾”,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出于什么考慮,也不管有多少條理由,搶名人都不能拿教材做武器、拿孩子開涮,還是那句話——教材質量關乎孩子和民族的未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