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關于一些老酸奶、果凍可能含有破皮鞋的傳言,在網絡、坊間風生水起,一些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坐立不安,紛紛開展各類公關和科普宣傳活動。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會在回應媒體采訪時表示,“不能排除未來代表行業對微博信息發布者進行起訴的可能。”(4月12日新華網)
說實話,在食品行業各種丑聞屢見不鮮的背景下,絕大多數人看到此類傳聞時,往往會做出“寧可信其有”的下意識反應,這并不等于民眾頭腦簡單聽風就是雨,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學常態,就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所說的那種心態,兩者有著相似的心理學味道。當然,這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還有學者的研究作為科學底座,比如心理學里的柯爾效應,即心理暗示,就是實證。當年日本大地震后的搶鹽風波,在真相不明、權威信息匱乏的時候,隨便一句漫不經心的發言,都可能在種種復雜因素的配合下,如同“蝴蝶效應”里的那只蝴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結果引發成千上萬人涌入超市搶鹽。
所以說,如果把果凍行業引發的市場異動,完全歸咎于網絡上某個人的一句質疑之言,進而提起訴訟,恐怕會遮蔽了其他一些更為重要的深層誘因,結果治標不治本,很可能下一次又一個人的漫不經心之言,引發又一場食品安全的異動風波。正如媒體采訪中福建晉江食品協會秘書長所說,要杜絕此類事件,還需企業保障自身產品質量過硬、政府加強監管并積極介入協調。
一些無辜受損的良家企業也是冤大頭,它們又是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又是花費巨資做形象廣告,可莫名其妙就“躺著中槍”,被憂心忡忡的消費者集體罷買,找個“買單人”出出氣打場官司,想必也無可厚非。只是,商家心里應該有本明白賬,找個“肇事人”懲戒一番不難,難的是如何挽回消費者的信心?誰才是化解一場場食品安全信心風波的中堅力量?
答案不言自明,不是一個個分散的消費者,不是一家家自產自銷的工廠企業,也不是事后懲治幾個人,而是對市場負有監管職責、對公共信息負有公開透明職責的公權機構,以及權力機關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完善的管理、處理、治理機制。
倘若當一個食品安全傳言乍起時,只要在管理職責上沾點邊的部門都聞風而動,該調查的調查,該監督的監督,該公開的公開,不放過一處蛛絲馬跡,不放過一個嫌疑對象。那么,一只蝴蝶的翅膀,怎么可能只是輕輕扇動了一下,就很快引發一場風暴?
傳播學家、心理學家已經用精深的研究證明了這樣一條規律,傳言的傳播軌跡、民眾的傳播心態,和事件的清晰度有極大關聯,事件越是模糊、充滿不確定性,傳言就畸變得越快、民眾就越慌,結果只能導致傳言變成謠言,網絡的種子長出現實的大樹,就像有人戲言:如果真相一味地慢慢騰騰穿鞋子,那么謠言注定會穿好衣服跑上大街。
此番“皮鞋果凍老酸奶”的公共事件,如果要真打板子打屁股,最該打的還是對監管、對信息披露、對公共治理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部門,因為他們拿著納稅人的錢,就有義務在民眾最關心、最鬧心、最憂心的關頭,大顯身手,為民服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