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撤銷38種食品添加劑,如何有效監管這2200多種食品添加劑,確保它們的科學合理使用,既不被非法盜用也不被過量濫用,無疑更為重要
近日,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函,擬撤銷38種食品添加劑。權威食品安全專家表示,“38種食品添加劑已不具備技術必要性,不是非加不可”,“目前市場上鮮艷食品的色彩都是著色劑所致,長期低量吃含有著色劑的食品對健康有一定影響,今后食品的顏色可能變得單調起來”。
依據衛生部《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這種背景下,既然上述38種食品添加劑已被證明“不具備技術必要性”,那么顯然就應當堅決將之“撤銷”,徹底取消其“食品添加劑”的資格。即便可能帶來“今后食品顏色可能變得單調”,也應在所不惜。畢竟,食品主要是用來“吃的”而不是用來“看的”,“吃得安全”永遠比“看著漂亮”更為重要和優先。
但也要看到,從食品添加劑的全面有效管理來看,撤銷一些食品添加劑,實際上只是一個相當局部有限的環節,遠非問題的全部。
一方面,應該意識到,在紙面標準上撤銷38種食品添加劑,并不等于在現實之中這些食品添加劑就會自動地消失、不再被不法商販繼續添加,而要實現和做到后者,進一步的全面有效市場監管顯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有多達2314種食品添加劑。這意味著,上述38種將被撤銷的食品添加劑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所占比重不到2%。而其余超過98%的2200多種食品添加劑,仍屬于是合法范疇內的食品添加劑。那么,相比撤銷38種食品添加劑,如何有效監管這2200多種食品添加劑,確保它們的科學合理使用,既不被非法盜用也不被過量濫用,無疑更為重要。
應當承認,“食品添加劑”并非天然有罪的不祥之物,其對于改進和保障食品的質量品質品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劑,這誠如有專家指出的,“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但同樣應當承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之所以會對食品添加劑另眼相看,乃至到了談之色變的程度,責任又并不能都推到消費者身上,不法商家的違規添加、相關職能部門的市場監管不力和不作為,事實上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我們知道,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大量食品安全事件中,那些被非法添加之物,許多往往都并不是真正嚴格合法意義的食品添加劑,而是非食品添加劑,或者干脆就是有毒添加劑,如我們熟悉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都是如此。而商家所以敢于如此有恃無恐,一個根本背景正在于,目前我們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方式和技術水平,都無法做到對這些非法食品添加劑的常態化有效監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