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市井,自幼見慣了生意人玩秤桿子,缺斤短兩,偷奸耍滑。不過彼時尚未流行電子秤,作弊的功夫,端在秤砣與手腕的靈活。高明的商販,秤一放,手一抖,轉瞬之間,你買去的豬頭肉,就短了二兩;你的耳朵,卻塞滿了他熱情的吆喝:“您看仔細了,兩斤一兩,這一兩零頭,便宜您了!”這正屬于典型的被人騙了,還幫騙子數錢。
如今已經發展到電子秤時代。按理說,這電子秤,不再依賴手工,而依賴智能,商販想作弊,則非易事。不曾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一條作弊之路,鋪在了市場的背后。電子秤一出廠,便進入作弊鏈:修改主板、軟件,利用密碼任意調制計量單位,改裝銷售,是為“鬼秤”。鬼秤的液晶屏上,雖顯示為一斤,其實際重量,據商販的操縱,可從一斤到七兩不等。作弊過程,神不知鬼不覺,早在電子秤的賣家那里,就已經完工。而且,這鬼秤,隨時可以調成標準秤,以防有司的檢查。
我讀《新京報》的相關報道,先驚詫,繼而欽佩,最終卻黯然神傷。驚詫于鬼秤之風行,欽佩于作弊者手段之高明。我的傷感,卻關乎一個常被提及的問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都到哪里去了呢?其答案,每每令極具民族自尊心的同胞垂頭喪氣,欲哭無淚。一些國人并不乏聰明才智,卻大都耗費于一些無用、缺德甚至作惡的事上。從“鬼秤”的改制,到地溝油的研發,莫不是絕佳的例證。
鬼秤絕非中國獨有的事物,只是在中國尤其盛行。這其后,自然原因多多。不過我想反問一點:假如不用鬼秤,商販就無法賺錢嗎?顯然不是。縱然,使用了鬼秤,可能多賺一點,同時卻必須承擔更多的風險,如與買家的口角,被媒體曝光,遭到處罰等。然而,對大多商販而言,在漏洞百出的市場秩序之下,既有空子,那為什么不鉆呢;既有小聰明可耍,那為什么不玩呢?就這樣,“鬼秤”的土壤,永遠肥沃,屢禁不絕。
羽戈(作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