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苦個人信息被售賣久矣,現在終于聽到了“列入議事日程”的訊息。近日,工信部直屬的中國軟件測評中心透露,他們聯合30多家單位起草的《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已正式通過評審,正報批國家標準。但參與調研制訂的專家表示,“《指南》不具有強制性,只是一個推薦實施的國家標準,網站、商家違反了也不會受到任何處罰。”
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一個“行業指南”。怎奈一紙指南“管得了君子,管不了小人”,基本要靠企業的自覺和自律,也就無怪乎有媒體驚呼“保護個人信息還是在動嘴上功夫”。筆者倒是以為:沒有強制性的國標線也是進步,起碼為不滿信息被售賣的民眾和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刑法,建立了基本的關聯,有總勝于無;接下來應該敦促的,是給這條國標線充分地“充電”,讓“非強制性”的標準慢慢引入執法環節,逐步建立起“強制性”的意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有些企業處理個人信息,之所以肆無忌憚,正是因為此方面處于“無規矩遵循”的無序狀態。雖據說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以及近200部規章涉及個人信息保護,2009年刑法修正案也將公民個人信息納入刑法保護范疇,但因沒有詳細規則,很多違法行為難以準確界定,處于空子隨便鉆、鉆空子難追究的境地。
而該指南對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收集、加工、轉移和刪除四個主要環節做了界定,使得界定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有規可依”——它如果只是作為一個企業參照自律的標準,可能意義非常有限;但如果司法能將其引入刑法,明確該罪的具體界定標準,并通過完善司法解釋對信息泄露者建構起懲罰機制,其作用就不容小覷了。
個人信息的行業指南,完全有條件成為司法領域的維權指南、懲罰指南、判罰指南。它有助于夯實刑法等法律中關于犯罪情節輕重的自由裁量權,一旦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造成損失,明晰了起訴維權的有效通道和法律依據,必然也會令泄密的商家充分掂量違法的成本,產生敬畏感。在保護個人信息上,完全靠自律無異于與虎謀皮,編織“帶電”的高壓線(國標線)才是正道。標準就在那里,把它看成花瓶,它就是花瓶;把它看成利刃,它就能切除腐朽。
普沙嶺(媒體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