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一場三公——財政撥款開支的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經費公開的財政改革,在四川省雷厲施行。四川首次一口氣公開了53個省級部門“三公”經費;隨后一周之內,從省會成都開始,全省21個市州,相繼公開了“三公”經費。(3月29號《南方周末》)
中國官方三公消費之怪現狀早已成為殷殷民意的持續疼痛,同時也是橫亙在政治體制改革面前的一塊硬骨頭。一刻不公開三公消費,就一刻也不能消解怨聲四起的民意焦慮。在民意早已過河的今天,公開三公消費儼然已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價值共識與普遍訴求。
應該說,公開三公消費的大幕從2011年徐徐拉開,先從中央九十多個部委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到隨后北京、上海、陜西和廣東四省市的試行公開,再到此次四川省的三公公開,我們看到三公公開已然成為改革大勢,不可阻擋。尤其是此番四川全省范圍內的三公公開,各級政府采取了統一格式、內容和口徑的方式,盡可能將三公消費的公開精細化,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官方改革決心的篤定,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對民意的敬畏。比如,四川省發改委在解釋公車費用時,精確到了2011年采買兩輛公車的具體金額——小車1輛18萬,商務車1輛39萬。不僅將公車數量表明出來,還將公車的類型公諸于眾,沒有落于僅僅是數字化表達的窠臼,最大化的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當然,包括三公消費公開在內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四川省委黨校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彭大鵬所說,“我們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改革要小步快走,你不能來一個總體性解決方案,這是不行的。”我們一定要對包括三公消費在內的財政體制、政治體制改革抱有足夠的樂觀、積極的預期。政論家李普曼說,你可以對從未存在的東西感到絕望,但你不能對人類已經表現出來的美德在未來的前景放棄希望。
我們應該看到,三公消費的公開不僅僅停留于改革的價值,更在于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緩解公共焦慮,促進官民之間的良性對話,最終將權力機關的行政活動置于公眾的監督下,倒逼養廉。這些價值所體現出來的美德即是對民意的敬畏。
民意已經過河,權力當然也不擱淺于河中央。今日中國民眾公民意識的覺醒,公共精神的的發育,都說明權力再也不能糊弄民意了。學者俞可平說:“天大地大,民意最大”。任何改革都必須以民意為依托,民意的支持是改革的最大動力。不論是三公消費的公開,還是改革路徑的選擇;不論是政府決策的制定,還是頂層制度的設計,都需要民意的高效參與。以對民意的敬畏推動深水區的改革或許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源頭活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