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屬第一醫院一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歲實習醫生、砍傷三名醫務人員。兇手李某被抓獲后表示醫生故意刁難他,不給他看病,于是心生不滿,釀成血案。隨后,在某網站一個6161人參與的調查里,超過六成人對此表示“高興”。(3月26日央視《新聞1+1》)
一件沒有糾紛的殺醫案,一個完全無辜的被殺者,一群幸災樂禍的圍觀人,三幅圖像層層遞進,一幅比一幅驚悚,共同構成了一組令人色變的浮世繪。置身其中,站在任何一方批判另外幾方都有失理性,并會起到推波助瀾的負面效果,仇恨解決不了問題,醫患隔閡的彌合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反思。
麻木冷血的看客首先需要反思。被害者年僅27歲,是哈爾濱醫科大學09級研究生,以實習生的身份在醫院學習工作,出事前剛剛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博士錄取通知書,可謂風華正茂前途無量。然而,他的人生尚未燦爛綻放便突遭厄運,且死得不明不白,兇手只是把他當做了泄憤對象。放到任何一個家庭,這都是不能承受的打擊,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起碼該為之扼腕惋惜。遺憾的是,冷嘲遠大于同情,熱諷遠超于憐憫,甚至有人評論道“應該舉國歡慶啊!鞭炮響起來!小酒喝起來!音樂開起來!”,而頂這個帖子的數量居然達到了5000多。一個母親失去了兒子,一個家庭失去了希望,那么值得慶賀嗎?不得不承認,這是種可怕的心態。更可怕的是,“慶賀”是種變相鼓勵,很有可能撩撥更多的患者對醫生施暴,加劇醫患對立。
院方需要反思,盡管他們是受害者。兇手李某稱醫生刁難他,跑了兩趟哈醫大一院,結果都沒治成病。這里存在一個是否溝通有效的問題:醫生有沒有在李某第一次到醫院時就清晰明了地告訴他不治好肺結核就不能來治強直性脊柱炎。從李某供述來看,第一次來時醫生只是讓他去別的醫院做檢查,等他拿到檢查結果再次來到哈醫大一院時,醫生才說明須先治好肺結核才能來。李某是從外地坐火車來哈爾濱看病的,人生地不熟還得兩個醫院來回跑,掛號、待診要耗時,交通、食宿要耗財,心生怨氣也是難免。盡管這不是殺人的理由,但醫生也該反思一下如何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施以人文關懷,讓患者能省點時就省點時,能省點錢就省點錢,如果這樣必將大大降低醫患糾紛。
政府部門不能置身事外,更加需要反思。中科院《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指出,當前中國民眾最典型的一種社會心態就是“群體性怨恨”。譬如說以有色眼鏡看待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等“二代群體”。六成人對殺醫案表示“高興”顯然是針對醫生職業的“群體性怨恨”。這種心態的產生不可避免地包含非理性的因素,但也是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積淀而成的。具體到怨恨醫生群體來說,就是長期“看病難、看病貴”造成的,而事實上,“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源在于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醫生實際上充當了體制弊端的犧牲品。所以說,消除醫患隔閡,需要加快醫改的推進。
社會宣傳也很重要,部分媒體亦需反思。在報道醫患糾紛時,有沒有做到理性公允,有沒有片面夸大某些細節,有沒有煽動醫患的對立情緒,新聞賣點重要還是良性引導重要,都值得媒體人深思。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從來都不是某一個群體或者某一個部門的私事,社會共同發力,理想才能成為現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