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是指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所介紹,國家調整貧困縣的難度很大,都想往里面進,進去的都不想出來,幾乎沒有一個貧困縣申請退出。其實在筆者看來,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理性經濟人”現象,十分合乎“人之常情”的邏輯結果。因為根據扶貧規定,各部委對貧困地區、貧困縣都有政策傾斜和非專項的轉移支付,還有一些專門針對貧困地區的項目支持,減免稅會從貧困縣先行先試,一些行業政策優惠也會優先考慮貧困地區,招生考試中,貧困縣考生會受到降分錄取、減免學費的優待。
面對如此厚裕的扶貧優惠,如果當地政府主動申請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名冊,能給當地政府帶來什么好處呢?什么好處也沒有,可能還有壞處。所以,故意“秀貧”、“裝貧”、“假貧”,來騙取“貧困縣”資格,固然應當受到處罰,但是為了種種扶貧優惠,根據條件和標準激烈爭奪“貧困縣”、脫貧后不主動退出“貧困縣”,皆屬情理之中。那么,“貧困縣”的帽子究竟該由誰摘?筆者認為,誰來戴上的,就該誰來摘。是民政部?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反正總是有別人來戴上的,絕非“貧困縣”自己為自己戴上。
3月23日新京報報道,距上次名單公布11年,3月19日,最新的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即“國家級貧困縣”)名單對外發布,從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這份名單可以發現,調整后,有38個縣被調出,又有38個新面孔入圍。這條新聞給出了十分明確的信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是“貧困縣”“戴帽摘帽”的責任者。與其奢望貧困縣自己主動申請摘帽,不如責任管理部門親自動手及時摘帽。11年才調整一次貧困縣名冊,這是很不及時的,有些貧困縣早已成為西部經濟百強縣,甚至進入全國經濟百強縣的行列。
“國家級貧困縣”名冊,調整的“年份周期”應當確定下來,并寫進扶貧工作制度,長期地、規范化地執行,不因領導人的變更而變化。通過有效努力,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將會越來越接近真實,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當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根據,每年獲取并存檔“國家級貧困縣”的社會經濟各種數據,每隔2~3年便可以調整一次“國家級貧困縣”名冊。同時,對于那些奮發圖強的貧困縣,應當受到國家一定方式的表彰和獎勵。貧困,并不可恥;脫貧,卻是光榮。
扶貧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家對于扶貧資金的支出,不必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減少。因為過去扶貧是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將來扶貧是關注相對貧困問題。由于地理資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差異,地區貧富的差距會長期存在,那么扶貧工作就不能懈怠和敷衍。“請神容易送神難”,只是難在有關責任部門的不認真和不負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