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定價機制與國際接軌脫節的現實,社論倡導,打破現行的“原油+成本”框架,實行市場化定價,同時開放市場,真正實現經營主體的多元化。
這當然是供求關系定價的理想局面,油價再高(充分競爭下不會偏離公允值),眾人也只有默默忍受,而不會再把口水噴向發改委;成品油價也將真正發揮杠桿作用,對稀缺性作出理性和有效的反應。按說發改委理應對此表示歡迎,而實際上其絕不會答應,因為壟斷經營惠及既得利益集團,并且有定價權在握,則石油集團必以適當方式表示敬意。
且不說開放市場這樣的根本性舉措,即以現行定價機制而論,22天的周期過長,4%的幅度漲跌不對稱,天然內含了助漲性,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發改委都懶得搭理。修改和完善定價機制毫無難度,“兩桶油”也沒理由阻攔,可是本該秉持中立立場的發改委,何以力排眾議而按兵不動?很簡單,就是因為其與壟斷石油企業一個鼻孔出氣。
那就不妨轉向短期目標,要求石油集團全面、準確地公開成本信息。這一直是個秘密,“就不告訴你”,即使上市以后有定期財務報告,也是籠統模糊的面目,遠不及可鑒別和可監督的細密度。與此同時,在“我為祖國喝茅臺”的嘹亮歌聲中,人們傻笑,繼而眼淚,無奈地體味著壟斷勢力的強大和無可撼動———準確地說,是權力沒打算撼動他們。
的確,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若有足夠剛性的贏利約束,譬如憚于股東大會的問責力和彈劾力,則其實未必非得追究其成本細節。但是很遺憾,這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贏利只是多少的問題,而發改委的定價機制也“幫忙”,在全盤認可壟斷油企自定成本的基礎上,采用所謂“加成法”給予其“必須的”利潤。
這就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成本擴張因為“兜底”機制而肆無忌憚;二是在幾無約束的成本的基礎上,定比加成的利潤再度超額盤剝國民。
要么在國有原油資源公平拍賣的前提下,全面放開市場并實行市場定價;要么暫時維持成本加成定價法,同時輔以最嚴格的成本信息披露,從善如流隨時修正定價機制,兩種選擇必居其一。
這可能不是發改委一家可以拍板,但是路在腳下,再要“小腳女人”,就是挑戰全體民眾的忍耐極限。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商品成本中包含大比例的流通費用,可以說每一分錢的成本里都滴著“兩桶油”。在日益嚴峻的物價形勢下,不能為個別企業的利益,而把諸多行業的苦楚和全體民眾的福祉拋諸腦后。當下可以并且必須做到的,就是把石油集團的成本完全裸露在陽光下,讓公平正義盡快現身,滌蕩一切見不得人的東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