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9日發改委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后,發改委官員日前首度披露了電信反壟斷案的最新進展:截至目前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已經完成100G的互聯帶寬擴容,兩家企業承諾將進一步降低公眾上網資費。發改委反壟斷局將繼續督促兩家企業整改(3月15日《新京報》)。
近年來,多個報告經過對比發現,中國的網速慢于很多國家,而資費卻高于很多國家,差距在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通過這次反壟斷調查,我們有望縮小與他國的差距,但要與他國的標準看齊,短期還不可能實現。
從報道披露的數據來看,這次反壟斷收效很大。在反壟斷調查之前,兩家公司原計劃只擴容10G帶寬,現在已經完成100G,擴容了10倍;資費方面,電信承諾5年內公眾用戶上網單位帶寬價格下降35%左右。而且,兩大巨頭承諾提升互聯互通質量,有利于打破各自壁壘,促進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
尤其是這次反壟斷調查打擊了“電信雙雄”的囂張氣焰,也揭穿了電信企業、某些電信媒體的某些謊言,讓壟斷企業意識到,相關法律法規不再是擺設,反壟斷部門也不是“稻草人”,既要打“蒼蠅”也敢打“老虎”。另外,發改委在3·15這一重要節日披露電信反壟斷案最新進展也有著特殊意味。
這是因為3·15不僅是揭露消費欺詐、披露消費投訴的節日,任何與消費者有關的問題都應該放到聚光燈下,在3·15這個大平臺上解決。尤其是在壟斷泛濫的當下中國,反壟斷應該成為3·15的重頭戲。因此,筆者期待相關反壟斷部門成為3·15的主角,鼓足勇氣向壟斷巨頭“發炮”。
不過,雖然反壟斷部門向電信巨頭“發炮”勇氣可嘉,收效看上去很大,但筆者仍然認為意義有限。原因在于,發改委反壟斷局官員承認電信反壟斷調查不是針對企業所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而是針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也就是說,此次只反市場行為壟斷,而沒有去撼動壟斷企業的市場支配地位。
這就意味著電信、聯通目前所做的承諾,是在反壟斷調查、輿論監督壓力之下作出的,改進的力度并不大。因為反壟斷調查沒有去碰“電信雙雄”的市場支配地位,“電信雙雄”當然沒有危機感,自然也沒有動力去做大的改進。
反壟斷只反小壟斷不反大壟斷,只反市場行為壟斷不反市場地位壟斷,顯然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造成這種局面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反壟斷法劍指的對象是壟斷行為而不是壟斷企業、壟斷地位;二是分布在三大部委中的反壟斷機構,過于復雜而且權力有限;三是體制性壟斷或者說行政性壟斷才是病根。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而且,已經明確新36條實施細則要在今年上半年出臺。毫無疑問,只有把相關實施細則真正落實到位,“電信雙雄”的壟斷地位才有可能被撼動。
只要“電信雙雄”的市場支配地位一天沒有被撼動,網速和資費就不可能合理,因為只有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倒逼電信企業提高網速、降低收費。發改委之前表示,“兩家電信公司寬帶業務占全國的90%,已經形成壟斷。”這里所說的壟斷更像是壟斷地位,而不是壟斷行為。既然已經認識到了,就該有大動作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