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方案”、“異地高考”、“一年多考”、“本專科分流”、“自主招生擴大范圍”……這里的每一個詞語、每一種說法,都能撩撥成千上萬家庭的敏感神經,影響著數以萬計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走向。“百年樹人”的教育,原本不該多出新聞,而現在,卻成了改革年年做、新聞時時炒的“國計”和“民生”熱點。
今年兩會,因為“異地高考”的小小破題,讓社會公平再度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話題,也讓人們對據說很快就將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充滿期待。如果我們愿意回憶,那么在兩三年前,同樣是最受關注的熱點,兩會上媒體采訪、代表委員們談論最多也最焦慮的教育問題,是如何回應“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如何不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惟分數是舉,而更多由高校自主選拔出具有創新潛質和良好公民素質的人才來。
在一個社會管理各領域配套制度都與一個變動巨大的新時代不相匹配、社會群體間利益交錯沖突敏感的環境中,在教育投入長期不足、城鄉二元結構和獨生子女政策影響深遠的歷史背景下,在社會公平和多元選才之間彷徨失措、進退失據——今天的中國高考改革,有一副最沉重、最尷尬也最喜劇的表情。
尋求公正者說,高考改革應該回到全國一個考試、不分地域按同等比例分配招生指標,因為自主招生等渠道不僅增加學生負擔,更易滋生權力與金錢腐敗,對弱勢群體不公;關注中華民族創新能力者說,將一代代青少年的生活熱情與創造力扼殺在僵化的應試教育里,13億人口的大國、幾千名“高考狀元”卻沒有諾獎得主,缺少自主創新成果,如何實現轉型發展,變身“創新型國家”?
“異地高考”的推動者覺得改革步伐太慢,光是人口輸出多于輸入的山東省宣布三年后放開戶籍限制,而大學多、流動人口也多的省市無動作,改革影響相當有限;京滬廣等地的政府和戶籍居民們則認為,地方教育設施和投入有限,人口甄別手段有限,盲動勢必造成混亂,應科學規劃穩妥實施。
因為眾說紛紜此伏彼起,我們聽到主管者的發言時而激進時而保守,專家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家長們忽喜忽怒區別多半看自家孩子身在哪一梯隊。改革開放30多年,成亦高考,罪亦高考。在全民關注、社會高度敏感的壓力之下,背負了超乎自身承受能力的沉重使命與包袱,高考改革的前行更像是掙扎,腳步總是跟不上期待,花樣百出卻進度遲緩,邊出新聞邊挨罵,很少能討好。
然而回頭看看,畢竟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考試多了、折騰了,其實也意味著選拔人才的機會多了;今年的自主招生,不少大學已向農村考生做了傾斜;山東松動了,別的省也要表態,京滬的異地高考自然也有盼頭……
高考是選才的一種手段,不論如何操作,都不可能絕對公平。對教育而言,公平只是一條底線,而不是全部使命。高考改革新方案雖令人期待,恐怕一樣會眾口難調。要讓高考改革不荒腔走板,就要敢于堅守和放棄,學會尊重自主選擇權利,學會包容差異、認可差距,學會在各個社會群體之間、各種教育功能和手段之間合作協商達成共識,不論是教育的主管者、大學還是個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