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4日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政府債務的負擔率和赤字率目前處于較低的水平,政府性債務的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對于增量,今后所有的地方債務,都必須列入財政預算和決算,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3月15日 新華網)。
我國的地方債務風險受到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國家及時敏銳地觀察到了地方債務可能發生的風險,并且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應對。首先,迅速組織央行、銀監會對地方政府債務貸款進行摸底調查,排查風險隱患。接著,審計署于2011年全面介入審計,徹底摸清了地方債務的總額、分類、種類和風險狀況。審計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174.91億元,其中8.5萬億元為銀行貸款,貸款占地方債務高達79.4%。再者,對存量,采取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的原則加以積極處置,目前,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最后,嚴格控制地方債務的增量發生,2011年新增債務僅有3億元,盲目擴張得到了有效控制。
更加值得重視的是,溫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對于增量,今后所有的地方債務,都必須列入財政預算和決算,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這是一個重大舉措。列入財政預算和決算后,就意味著統一納入到財政預決算收支里,使得地方債務還款徹底有了財政保障并且年初就預算安排了還款額度。同時,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從監督新增和保障歸還上有了權力機關的約束,避免了政府隨意盲目新增地方債務的現象。
對地方債務“可控、安全”充滿信心的同時,對于具體貸款、個別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仍然不可忽視。我國的地方債務受到國際國內廣泛關注的焦點在于對地方債務發生風險的擔憂。主要擔憂地方債務到期后不能償還高達8.5萬億元貸款,進而引發金融風險。銀監會披露,從償債年度看,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有17.17%、11.37%和9.28%到期,也就是說,未來三年將有4萬億的平臺貸款到期,即將有35%的貸款集中到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面臨償債高峰。從銀行角度來說,能不能按期歸還貸款本息,是衡量貸款風險的主要標準。最大考驗是貸款集中到期的償貸高峰期。
有報道說,國內銀行已獲準對地方政府貸款進行滾轉,將到期日延后四年。這種適度延期,能夠緩解集中還款壓力,對于化解地方債風險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對地方平臺貸款采取滾轉、延期等“拖字”戰術帶來一些負面作用。越延期、拖得越久,利息負擔越大,貸款本息歸還難度越大、壓力越大,極有可能把小風險拖成大風險。
同時,對于部分地區和行業償債能力弱,存在風險隱患現象不能掉以輕心。如個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擔較重,部分地方的債務償還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較大,部分地區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醫院債務規模大、償債壓力較大等。
總之,只要按照國家總體要求積極化解存量債務,嚴格控制新增債務,并且在機制上將地方債務納入財政預決算里,同時,接受人大監督,我國地方債務無論存量和增量都不會發生大的風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