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市和山西省有兩地出現數據造假行為,日前并遭國家統計局曝光。本報今天的相關報道稱,這應該是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外曝光地方數據造假細節。
重慶市和山西省有兩地出現數據造假行為,日前并遭國家統計局曝光。第一財經日報今天的相關報道稱,這應該是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外曝光地方數據造假細節。
坦率而言,一些地方和單位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現象過去比較普遍,個別地方、單位的領導干預統計數據,有的統計機構及統計人員被動甚至主動地參與弄虛作假。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統計數據真實性要求越來越高,這方面的情況正在好轉,但統計數據弄虛作假的現象仍不鮮見。
因此,重慶、山西這兩地出現數據造假行為,不會令人感到驚訝。而這樣的行為直接被曝光,也說明了國家統計部門在維護統計事業的聲譽、形象、權威和尊嚴方面的決心。可以這么說,缺少堅決的態度,統計數據失真的痼疾難治。
統計的基本任務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資料和統計咨詢意見,實行統計監督,其對于經濟政策的制定,以及實施宏觀調控等,意義重大。而真實是統計的生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對統計數據的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一些投資者不僅研究統計數據,甚至研究統計的方法、制度,乃至研究數據的真實程度,這對增強數據真實性、提升數據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過去許多統計數據真實度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說,問題主要出在兩個方面。從技術上講,統計方法和制度不盡完善,統計工作的基礎較為薄弱。同時,人為干擾成分較多,人為造假、“數字注水”的現象遠遠沒有消除,有些時候還頗為嚴重。在數據失真這個問題上,行政干預對統計數字真實性的影響是很深的,所謂“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形象地說明了其中的癥結所在。
顯然,重慶、山西兩地干預企業獨立上報數據,仍是過去造假慣性的延續。盡管輿論一再呼吁要告別盲目的GDP崇拜,要改革官員考核體制,但這些命題的求解絕非一日之功。既然土壤還在,一些地方官員造假的動力也就難以除去。可以說,不論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還是在經濟失速階段,都不難見到一些地方出現瞞報、虛報或謊報等現象。盡管統計法中也規定統計機構和統計工作人員的獨立性不受侵害,但鑒于種種現實國情,這種獨立性其實是較為脆弱的。也正因此,統計數據真實性難保,統計監督亦難以落實。
應當肯定,國家統計部門在改進數據真實性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本人對于統計數據失真問題就相當關注,也多次要求不斷提升中國統計數據質量和公信力。近年來在統計方法和統計制度方面的一些改良,已見成果。正如本報今天相關報道中提及的,2月18日開始,中國正式實施企業數據聯網直報數據,啟動以聯網直報為核心的“四大工程”,試圖要讓“原汁原味”的企業原始數據直達國家,更是統計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強曾如此解釋這次改革的意義:由于數據是直接從源頭——基層企業采集而直接送達國家統計局,減少了中間環節,確保了統計數據直接到達國家統計數據庫,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數據在“裸奔”,進而提高數據質量。很明顯能夠看出,重慶、山西兩個地方干預企業獨立上報數據,其實就是對改革意義的直接消解,結果,“裸奔”的數據被人為穿上了衣裳!
數據失真,是統計事業的恥辱。要排除個別地方對數據如此的干擾,還是得借助法律的威力——統計法中對“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統計數據”等行為已有明晰的法律責任界定。而強調依法統計來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與準確,關鍵還在切實的執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辦案中堅持原則,敢于碰硬,在具體案件中真正體現法律的精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