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刪帖,實質是出賣公眾知情權、監督權與申訴權,現實中,這類行為,并不少見。
“3·15”可真算得上一個豐富多彩的日子,各種丑態集中展現,幾成多種問題的縮影。打假維權,當然是這一天的主題,但打著打著,你突然發現竟有不少以打擊侵權為名的侵權者在偷偷發笑。這幾天異常活躍的山寨“3·15”網站便是一個典型事例。
報載,目前國內非法“3·15”網站數不勝數,僅北京地區就有數百家。這些非法網站刊登或轉載消費者的投訴信息后,再通過索取涉事企業的公關費和刪帖費牟利,日進數萬元,而消費者從頭到尾都被利用。據業內人士透露,“3·15”前后投訴最多,他們掙的錢也最多,業務量翻番。這可真算得上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先用低廉成本將自己偽裝成主持公道的角色,再將“山寨權力”變現。
這事的吊詭之處在于:本該用于維權的“3·15”招牌卻被用于侵權;“破財消災”的企業本該是受騙者,卻充當了合謀者;本該向正規渠道申冤的消費者,卻把希望寄托在騙子身上,成為對方斂財的工具。真相的被刪除,也是良知的被刪除。而這種透支社會道德與誠信的行為,居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此類刪帖,實質是出賣公眾知情權、監督權與申訴權,現實中,將這類珍貴權利作價數萬元甚至數百元“賤賣”的行為,并不少見,山寨網站只是一群隨波逐流的模仿者。現實中的“刪帖”行為可謂無處不在。譬如,一些正規網站和傳統媒體,何嘗沒有做過這些事兒?
前兩年,某著名搜索網站曾被曝光明碼標價屏蔽某些企業不良信息,或突出某些欲宣傳自身形象的企業信息。而一些傳統媒體記者接受問題企業“封口費”的現象,也一度被輿論所熱炒。就在此前一天,許多媒體報道了網絡公關公司的運營方式:從接單、談價到最后刪帖,都有專人負責,各司其職,價格則根據要刪內容的影響大小、登載的地方來定,價格從上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其從業人員,此前多為互聯網運營人士,深諳行業潛規則。
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山寨網站的刪帖牟利經營模式,或是受了正規網站和媒體的啟發。我們姑且將他們統稱為“網絡刪軍”吧,正是這支隊伍的存在,藏匿了越來越多的真相,養活了一撥又一撥公關公司,使得刪帖的買賣衍生出完整的產業鏈條,也讓“3·15”成了越養越大的一塊肥肉。
“3·15”的確催生了許多產業,包括職業打假、維權晚會之類。不得不說,這很大程度上也有職能部門日常監管不力的“功勞”,消費者維權案件在這一天扎堆呈現,也說明了這點。這其實是一個老話題。新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借“網絡刪軍”的不法行為,反思社會誠信與良知的何去何從,媒介公信與民眾知情權、監督權該如何保障。公權機構不僅要履行好監管之職,也要負起正面的垂范之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