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當務之急是上升到法治軌道治理公款吃喝,比如考慮在刑法上設立公款吃喝罪,將監督職能進一步移交人大和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公務接待的社會化、企業運營,并定期公示,接受納稅人監督。否則,抵制了茅臺,只會樂壞五糧液和拉菲。
圍繞茅臺的爭論幾乎貫穿了整個兩會進程。
背后是對公款吃喝深惡痛絕的熾烈民意。
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林嘉騋提交了《關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費茅臺酒的提案》,提出了禁止公款消費茅臺酒的4點建議。即:立法禁止或者限制政府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壟斷國企公款采購茅臺酒等。并引起部分代表委員積極回應。
一個被社會廣泛認同的數據是:每年人民公仆在為民操勞之余,替人民吃喝了3000億。而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則表示,全國政府機關飲酒量總和是每年喝一個“西湖”。
顯然茅臺的每年總產量不能蓄滿整個西湖。共同完成這一舉世矚目吃喝運動還應該包括別的地方名酒或昂貴洋酒。
因此當代表委員提出禁止公款喝茅臺動議時,整個貴州從省委書記到基層代表都急眼了。書記曾發出質問:如果三公消費不喝茅臺,那么你去喝拉菲嗎?
對于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落后省份來說,來自貴州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高度茅臺酒201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高達84.879億元,占公司酒類產品營業收入80%以上,營業成本則為5.528億元,營業利潤率 80.68%。這意味著一瓶茅臺通過滿足廣大干部口腹之欲也為地方帶來了驚人的稅收,而這收益是養活日益膨脹的官員隊伍是不可或缺的。
茅臺之所以被圍剿是由于其名氣太大了,最初的宣傳者是長征時的工農紅軍,新中國成立后有國酒之美譽,長期深受各級愛喝酒領導喜愛。
麻煩在于領導喝酒往往披著為人民喝的華麗外衣,最后轉化成了廣大納稅人的沉重負擔。隨著中國公民意識的覺醒、社會監督的推動、反腐力度的加強,茅臺逐漸成為鋪張浪費、揮霍民財的代名詞。
長期以來,公務用餐招待費作為三公消費的一部分,不公開透明,敗壞社會風氣,廣受質疑和詬病。葉青代表指出,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單位報銷制”,即從過去至今,單位的公務接待餐飲費用報銷、公務出差產生的餐飲和住宿費用報銷均由所在單位的領導審簽,然后再到核算部門報銷。這種報銷制的弊端無法管制單位“一把手”的胡亂報銷、虛報冒領。
公款吃喝屢禁不止的深層原因是由于行政體制變革的滯后,導致權力運行不公開,財務制度不公開,預算外資金乃至小金庫現象屢禁難止,加上社會監督乏力,導致公款吃喝泛濫成災,茅臺銷量和售價一路飆升,成為普通群眾難以企及的奢侈品。而有媒體爆料位列全球第四的奢侈品國酒茅臺成本僅40元。
因此,治理公款吃喝從抵制茅臺開始未嘗不可。但必須有相關的制度安排做配套。
2011年11月2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機關運行經費支出、資產配置和服務保障標準的原則,但由于執行始終在行政化軌道上開展,喝茅臺的人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很難得到有效實施。
當務之急是上升到法治軌道治理公款吃喝,比如考慮在刑法上設立公款吃喝罪,將監督職能進一步移交人大和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公務接待的社會化、企業運營,并定期公示,接受納稅人監督。
否則,抵制了茅臺,只會樂壞五糧液和拉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