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云南農大的“五星酒店”貼著“高校異化”商標,顯然,這個商標本身承載了太多功利化的元素,這與其說是高校的不幸,不如說是式微大學文化下整個教育的悲哀。而眼下看來,撕掉這一“商標”的有效方法,便是重新審視大學制度,避免大學工具性被無限擴大 ……
近日,媒體爆出“云南農業大學校內豪華酒店惹爭議”。3月14日,校方否認是五星酒店,并表示,這是該校采取BOT模式引進企業全額投資建設的教學培訓綜合樓,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大膽創新”。(3月15日中國新聞網)
校企之間雖然可以靠“合作模式”互惠互贏,但高校應有個“譜”。在這兩者之間,后者更是對應著教育的法紀邊界與基本倫理。
事實上,利益對教育尤其是對高校的侵蝕,早已不是什么傳聞:某高校打著學術交流旗號建起經營性的奢華酒店;某大學將校園建筑冠名“真維斯樓”換取企業捐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而支撐這些吊詭現實的,是更為詭秘的教育管理者心理:校內的所有,土地、教學樓、宿舍,乃至一桌一椅、一室一屋,但凡有可能帶來“好處”的,無不挖空心思開發之,同時瘋狂迷戀外在的光鮮亮麗和奢華堂皇。這一切,都折射出高校管理行為、教育理念的異化。
云南農大的“五星酒店”貼著“高校異化”商標,顯然,這個商標本身承載了太多功利化的元素,這與其說是高校的不幸,不如說是式微大學文化下整個教育的悲哀。而眼下看來,撕掉這一“商標”的有效方法,便是重新審視大學制度,避免大學工具性被無限擴大,在剔除掉原本不屬于大學職能的同時,推進大學去行政化——這任務,注定任重而道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