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涵 媒體人
一塊免費的停車場,只是簡單地通過一個“備案”,就悄悄轉到了停車公司手里,成為其“搖錢樹”,沒有經過公示,也沒有經過聽證,暴露了當下停車位管理的不足。
昨日《新京報》報道,11月23日起,朝陽區愛這城小區外,原本免費的停車位,開始出現停車管理員收費的現象。小區的業主懷疑,此為“黑停車場”,于是,組隊每天早晚在停車區“巡邏”,一旦發現停車管理員收費,便上前聲援車主。朝陽區發改委和市政市容委則表示,該停車場已備案,可以收費。
一塊免費的停車場,只是簡單地通過一個“備案”,就悄悄地轉到了停車公司手里,成為其“搖錢樹”,沒有經過公示,也沒有經過聽證。難怪,引發了小區居民的不滿。
朝陽區愛這城的個案,再次暴露了出當下北京停車位管理的不足。停車位作為公共資源,是否該收費,如何收費,顯然不能政府部門一句話就可做出決定。尤其是免費車位變有償,屬于一項政策調整,顯然不宜“不宣而收”,讓民眾措手不及。
而對于居民小區周邊占道停車收費,今年初,北京市發改委就曾有過表態:對于老舊小區居民停車,應按屬地管理原則,區政府可在居民小區周邊占道停車場劃定一定區域,當地居民停車按每兩小時1元收取(據《北京日報》)。
可是,到底哪些屬于“老舊小區”?“周邊范圍”又如何劃定?還缺少一個明晰的標準。從愛這城的案例看,一些區縣也并未根據轄區實際,落實好小區周邊占道停車場居民停車優惠的政策。
從實際情況來看,將居民停車優惠局限于“老舊小區”,其實也并不合理。由于之前有關部門在規劃上的考慮不周,以及把關不嚴,北京不僅老舊小區的停車位嚴重不足,就連許多近幾年來新建的小區,其停車位同樣匱乏。例如,愛這城小區就是2009年才入住的新小區,出現業主不滿停車收費,根源還是停車位不夠用。也就是說,小區業主無處停車,多為客觀原因造成,基層政府不能不聞不問,而將其推向市場。
停車資源的分配,不能把利益相關的居民排除在外,而應通過透明公開的程序,提前做出告知,讓與此利益相關的民眾,有個明確的心理預期,更應通過聽證會等方式征集民意,以公開招投標的方式選擇停車管理企業,收費的賬單也應向社會公開。
而且,即便通過公開民意征集和招投標,確立停車收費的立項,收費的標準也不能“一刀切”,而要充分尊重現實,體現公平,最根本的是照顧到相關居民的切身權益。
仍以朝陽區愛這城小區為例,業主在小區外停車,顯然是一種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這種停車對于城市擁堵的影響,其實也并不是太大。然而,如今收費后,該小區的業主停一天車竟然要花上百元,這如何讓小區居民心服口服?如此讓居民不堪重負的高收費,必然會加重道路亂停亂放的現象,甚至會埋下沖突的隱患。
值得思考的還有,北京市究竟還有多少類似“愛這城”的小區,同樣陷入了停車收費的尷尬和爭議,需要引起關注。
停車收費,實質上屬于利用公共資源獲利,因此,凡是涉及這樣的事項,都理應有復雜而周密的程序設計,如此,方能體現出公平,而目前的“備案”制度,顯然太過簡單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