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林 媒體人
上海男人潘躍昀,路上碰到一個遭土方車碾軋的4歲小女孩。他沒有猶豫,停車將小女孩接上車,奔波近20公里,耗費4個小時,輾轉兩個醫院,還墊付了數千元醫藥費。有人問他怕不怕被賴上,他說,你沒有辦法判斷別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個好人。(11月30日《中國青年報》)
在“彭宇案”等事件催生的防備心理下,“見老人倒地扶不扶”居然成為一個讓很多人糾結的道德選擇題。現在,潘躍昀給了一個好答案——自己先去“做一個好人”。
在很多人看來,潘躍昀的出手相助,費時出錢擔風險。如果他和其他幾位司機一樣,不把車停下去,媒體上可能又多了一個“見死不救”的案例,成為世道越來越冷漠的新例證,但是他“自己先做個好人”的行為,證明了世間冷暖,其實就取決于每個人的言行。
冷漠會傳染,善意同樣會“傳染”。在潘躍昀輾轉就醫的路上,即便他把車開上了非機動車道,行人聽說要去醫院都紛紛讓路;醫生全程陪同他辦理就醫手續,其他排隊的病人也都謙讓……現實就是人心的一面鏡子,當你主動展現善良的面容,現實決不會還你一個猙獰的影像。
近日,為力挺見義勇為,深圳還準備出臺相關條例,規定除非有重大明顯過錯或明顯故意,救助人對幫助后果不承擔法律責任。但若寄望于法律“清障”、社會風氣好轉后再去行善助人,就好比為道德的翅膀系上了黃金,讓道德難以弘揚、高飛。
其實,做個好人并不難,也沒有那么多的風險。那些很個案的“行善遭訛”,不應成為逃避善行的借口。從善待你剛剛碰到的那雙求助的眼睛或手做起,把你善良的一面表達給世界,相信這世界會還你一個“好報”,正如潘躍昀所獲得的一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