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據說可以檢測論文抄襲的軟件(亦稱學術不端“測謊儀”),在過去兩年時間中,深受國內高校歡迎。如果你去問安裝論文“測謊儀”的高校,為何要用這套軟件,領導可能會認為你“白癡”———還用問么?根據“測謊儀”的功能,就可推斷:自然是為打擊學術不端,讓那些“文抄公”無所遁形。
是啊,花錢裝這套設備,不就是要檢測教師和學生的論文,是否有抄襲么?否則,安裝干啥?這是基本的邏輯。但現實表明,事物還有“反邏輯”,因為現實之中,“反抄襲”已經變為“反反抄襲”,而“測謊儀”也變為“幫謊儀”。
據《中國青年報》2月6日報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一些用“測謊儀”測試論文抄襲的學校中,“反反抄襲”的手法很高明,“不是不能抄,就看怎么抄”。具體“反反抄襲”的方法有“改寫法”,“翻譯法”、“GOOGLE法”等等,其精要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意思,而對文字進行調整、修飾,避免簡單的復制、粘貼,就可騙過以檢測文章重復度為基本依據的“測謊儀”。
這聽上去就像故事。這么說吧,你從網上下載一篇文章,然后逐句對其進行增加修飾詞、無病呻吟的廢話的“改裝”,“肉眼”一看,還是抄襲,可“測謊儀”就傻眼了,亮綠燈放行。這機器是高明還是不高明呢?
高明的大學領導與教授們,不會不知道“測謊儀”的“高明”之處,所以“測謊儀”,就這么受寵了。有老師就授意學生,要巧妙地“智抄”,不要“傻抄”,當某個學生的文章肉眼都可以看出是抄襲,但通過機器一測,卻沒有抄襲,這就是“智抄”。有了這樣的“明確標準”,生產“論文”更為容易,學生不用為難,導師也不用為難;有教授的文章被指是抄襲,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際,拿出“測謊儀”一測,儀器告訴大家他沒有抄襲,就鐵板釘釘——— 至于“測謊儀”是按重復10%,還是重復50%才算抄襲,這是操作機器的人說了算。經過這般處理,“測謊儀”幾乎就人見人愛了。于學校領導而言,用機器“測謊”,將樹立起鐵面無私打擊學術不端的學校形象;而反學術不端的業績也很豐碩:在使用學術不端測謊儀之后,經機器檢測出的學術不端極少極少,師生們都與“抄襲”遠離了。
好端端的“測謊儀”,轉眼就成了學術不端的遮羞布,而據稱,圍繞這塊遮羞布,還產生一個巨大的市場,比如論文預檢(提醒有哪些地方“抄得不夠完美”),“反反抄襲”咨詢(提出修改抄襲意見),實在令人困惑。有人說,國外大學也使用學術不端測謊儀啊,但他們忘記了,那是學術共同體將其作為檢測的輔助手段,評價學術價值和貢獻,依據的還是同行評價。而在我們這里,哪有學術共同體的影子?于是,“測謊儀”也就成了利益的工具,用以蒙蔽大家雙眼的“幫謊儀”。
總之,寄希望于技術手段打擊學術不端,其實是學術管理者的最大謊言。治理我國高校和學術界的學術不端,根本之道,是建立學術共同體,實行學術本位管理。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