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限娛令”頒布以來,圍繞其話題展開的思考層出不窮。比較集中的話題為,如何界定“限娛”的邊界,“限娛令”的正負面影響,各衛視的應對措施,如何看待“限娛令”涉及的公平公正等問題。筆者認為,除上述問題之外,有兩個重要問題被忽略了——一是關于中國人的娛樂精神,二是思考在“限娛令”背后,中國人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什么是中國人的娛樂精神?毫無疑問,娛樂與精神的統一才可稱之為娛樂精神。百姓喜歡娛樂,需要在娛樂中洗滌生活的征塵,釋放生活的壓力,愉悅自己的身心,政府需要通過娛樂這個媒介陶冶人們的情操,傳遞美好的信息,塑造向上的精神。因此,中國人的娛樂精神也就有了一個最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寓教于樂”。“教化”是核心,娛樂是載體。“教”字當頭,“樂”在其中,任何形式媒體或娛樂都蘊含著教育的立場。就像我們從小讀的每篇課文都要總結中心思想,寫的每篇文章都要“文以載道”。而在我國的各檔娛樂節目中,當然也就極少有“純娛樂”節目的存在。這一點與其他國家不同。常常看到朋友的女兒看韓國的《????》(無限挑戰)和《RunningMan》,那種僅僅因為單純的搞笑而讓她“哈哈”笑個不止的情景,在看中國娛樂節目時極為少見的。
中國人的娛樂精神自然與我國五千年以“經世致用”的儒家文化為主流的文化熏陶有關,與我們國家曾經戰火滄桑的沉重歷史有關,與整個民族的體制、氣質有關。那么,對于這種土生土長的“中國特色”娛樂精神,在我們自己國人中的認同度是怎樣的呢?
針對新聞《總局:限娛令叫法不準防過度娛樂不是限制娛樂》,在2011年10月27日有一項面對全國范圍內926位受訪者進行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對于問題“你覺得中國電視節目有過度娛樂化傾向嗎?”,35.31%的受訪者認為“有,很嚴重”,是30.02%的受訪者認為“有一點,不嚴重”,12.63%的受訪者選擇了“沒有”。與筆者的論題更加息息相關的是以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怎樣的娛樂精神?”。25.16%的受訪者認為我們需要的娛樂精神應該是“有利于提高國民各方面素質”,18.57%的受訪者認為“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22.25%的受訪者認為“充滿創意和智慧,貼近人心”,而只有18.79%的受訪者認為“因人而異,開心就好”,最后是15.12%的受訪者持“其它觀點”。可以看到,在“寓教于樂”范疇之內的答案占了絕大多數的比例。
很多情況,數字更能說明問題。以上的這些調查顯示其實真的讓筆者大吃了一驚。在我們都對“限娛令”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一項調查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這樣的答案——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看來,大部分的人確實認為中國電視節目有過度娛樂化傾向了,并且我們大部分的人認同的正是富有“寓教于樂”氣質的娛樂精神。在這一點上,國家廣電總局限娛令中“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開辦一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道德建設欄目”、“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等核心要求其實有其順應民意的積極意義。
然而,盡管我們大部分人都認同我們中國特色的“寓教于樂”的娛樂精神,卻也不能忽視這樣一種質疑的聲音——中國人太嚴肅了,活的太一本正經。曾經網上有熱議周杰倫的咬字不清,一位網友反駁說:如果人人都能字正腔圓像央視播音員一般,你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里會不會有點害怕?劉謙在春晚表演完節目不久就引發種種魔術解密,有網友評價道:春晚,是打算給中國的老百姓多一點驚喜,娛樂,但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一點都不娛樂,非要把魔術拆穿,就好像把亂如麻的繩子給理順了,然后特沮喪的問了自己一句,我這是干嘛?當年黃健翔在世界杯賽場上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還引發了“超女點燃了中國人的娛樂精神,黃健翔把它發揚光大”的感慨,但是最終他還是得卷鋪蓋走人了。無奈之下,有人發出這樣的呼吁:中國人,不必事事太嚴肅。讓這個社會有一點點的娛樂調劑,才不置于固步自封。讓孩子們擁有自己的特點,才不置于十幾億人人人都是一個面孔。
事實上,筆者認為,以上的質疑聲音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我們是需要“寓教于樂”,但是我們也需要更多娛樂,而不必要太過嚴肅。太嚴肅,反而會隔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如外國人看不懂中國的新聞聯播,中國老百姓很難理解自己國家的官員在會議上的講話。關于前者,我們需要更多地融入國際化的話語氛圍,用國際語言說中國故事;關于后者,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有過這樣的號召:讓領導講真話必須允許他說錯話。官腔官話源遠流長,有其堅固的官場背景和邏輯。汪洋的這句話算是為打破官場話語禁錮投石問路。還有一個叫黃西的年輕中國移民,他用東北腔在白宮說相聲,涮美國總統,受到兩千多位政界和新聞界人士起立鼓掌。他告訴了我們另一個關于娛樂的好處:娛樂,是面對不完美人生的一種很好方式。筆者認為,可以用哪些方式演繹中國人的娛樂精神,我們可以做的,可以去探尋,去創新的,還有很多很多。
其實,說到底,在“限娛令”的背后,中國人民真正害怕的是什么?我們害怕娛樂嗎?不是的。我們害怕的是把娛樂和精神二者拆開。我們害怕的是娛樂化會帶來的思想道德的滑坡與價值觀的墮落。但在這一點上,娛樂化并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從三氯氰胺到毒大米,從官員貪污到學術造假,從宜黃拆遷到小悅悅,這一切都真真切切地刺痛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它讓我們看到,防止中國思想道德底線下滑與社會風氣敗壞已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參與進去的大事。但,我們不能一味曲解為,這是政府叫我們不要娛樂了。中國人,從來就不懼怕娛樂,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一種游離在中國人獨特的娛樂精神之外的過度娛樂化而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