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僅北京地區,就有數百家非法“3·15”網站。這些網站刊登消費者的投訴信息后,依靠收取涉事企業的公關費和刪貼費牟利,日進數萬元,而消費者從頭到尾都被利用。據從業者稱,315前后投訴最多,也是他們掙錢最快的時候,業務量能翻番。(3月15日《新京報》)
對于消費者而言,“3·15”是個無奈的節日;對于商家而言,“3·15”是個提心吊膽的難關。只有到了這一天,消費者的委屈似乎才有人真正過問,增加自己與不法企業談判的籌碼。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在媒體與執法部門之間,企業更害怕哪一個呢?
顯然是媒體曝光,不然你無法解釋為何12315每天都能打通的情況下,公眾為何特別鐘情“3·15”這一天。媒體的大舉介入,使得維權成為社會焦點,對于一家靠品牌信譽吃飯的企業而言,實在是沒有什么比曝光在公眾面前更可怕的事兒了。眾多的非法網站恰是看中了這一點,紛紛充當起自媒體和爆料人的角色,對涉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家進行敲詐勒索。
廣撒網,一定能捕到心虛的魚兒,好在能夠交錢了事,好在一年就一個“3·15”。這種行為,像極了以敲詐為生的假記者,除了能夠自肥腰包,只會造成三輸的局面——消費者、企業和社會公信力。不得不說,這種唯利是圖的行為已經喪失了做人最起碼的底線——誰不是消費者呢?那些假冒偽劣產品就不會找上你的門?
也許他們還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正義的事,反正那么多的侵權行為你們都不管,就當我為消費者出口氣了。邏輯雖然經不起推敲,背后卻是真問題,如果日常的維權通道暢通而有效,消費者何必在網上碰運氣,何必還在乎一年一天的什么節日!
回顧幾年來的案例,從雙匯的瘦肉精事件到達芬奇家居的造假事件,無不是通過中央級媒體的曝光而引發巨大震動的,而這種曝光,一年可能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事后的整頓效果究竟如何,恐怕還是個未知數。在此背景下,羅永浩只能選擇怒砸冰箱來維權,普通消費者又能有什么好辦法呢?
當正常的維權一再受阻,覬覦已久的不法分子一定會主動承擔起“監督”的職能,到頭來不過是成全了敲詐者的狂歡。治本之策無他,唯有讓合法的監管強大起來,真正有動力、有能力站在消費者一邊,才會讓每一天都是“3·15”,讓敲詐行為失去存在的土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