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前后,媒體都會收集維權線索,替消費者維權;而一些網站卻忙于利用消費維權的熱情,以刪帖來賺錢;商家更是不甘寂寞,大打誠信牌、質量牌,以圖賺得盆滿缽滿;一些政府部門也高調關注消費者權益,熱情地表現著作為執法者的責任,仿佛這一天是相關部門的“成果展示會”;也似乎只有在“3·15”這段時間,給消費者維權才成為許多部門愿意辦的事情?!?·15”本是弘揚消費者權利的日子,卻弄得成為各種機構共同的節日,成為促銷日、形象展示日、成果展示日,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其實,作為普通消費者,在這一天,最期待的是讓一些無良企業露出真面目,將一些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暴露于公眾面前,接受社會的譴責。
這是一種非常真實的心態。為什么消費者總會盼著無良商家倒霉,讓消費者權益日成為這些企業的落難日?近年來,國內一些企業的表現實在欠佳,尤其是食品、汽車、房地產等領域,質量問題真是層出不窮。消費者在受到侵害之后,維護自身權益時常成為難事。這種心態的產生,恰恰反映出消費者對那些無良企業“恨鐵不成鋼”的憤懣,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無奈。
在消費者維權日,政府和企業都應該分析一下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不要只是抱怨這種心態不健康,畢竟,不健康的消費環境,包括高昂的維權成本和無良企業的偽劣產品都是產生這種心態的土壤。
消費者維權的主題和內容每年都在變,但對某些領域產品不放心的心態,卻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如果國內企業不能從消費者的“3·15”維權熱情中悟出些什么,如果執法者不能將每一天都當成“3·15”,那么消費者對于“3·15”的期待將不會改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