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來臨。有媒體報道,一些打著“3·15”維權旗號的網站,通過向企業收費刪除消費者投訴帖來牟利。這樣的網站,據記者調查,僅北京就有數百家。
這類網站牟利的方式并不復雜:消費者在網站上發布投訴信息,如果相關企業付錢,網站就迅速刪帖;如果企業不給錢,投訴信息將被置頂,目的仍是逼迫企業“就范”。臨近“3·15”,生意尤其好,最多時,一天收入可達數萬元。
據稱,中消協早已注意到這一現象,去年向工信部反映后,曾關停了一批。這類網站為何如野草般火燒不盡,這種巨大的灰色利益或者說“需求”為何能夠頑強地存在,值得深思。某種程度上,它能夠印證中國消費者的維權處境,也能夠標示金錢贖買、花錢擺平方式的大行其道。
“消費者從頭到尾都是被利用的”,報道這樣敘述。我們可以從中確證,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強弱不對等的關系。消費者往往分散為個人,而被投訴的企業是組織,網站也可以說是企業組織,組織相對個人,總是處于強勢地位,而且組織之間更容易形成利益的合謀關系。
企業花錢買刪帖,企業收錢提供刪帖服務,這讓人看到資本的力量,看到企業的另一面。也就是說,在這一現象的背后,應該注意到,企業是如何借助資本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規定一種社會信息狀態。更進一步說,企業借助資本,實現了對社會的控制與形塑。這是值得擔憂的。
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崛起,實際上伴隨著企業和資本的崛起。企業對利益的天然追逐,以及這種本性的價值合理化,從而釋放了巨大的經濟能量,推動了國家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這是中國的企業實踐,在世界話語層面,企業往往被稱為迄今最有效的經濟組織,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成就。
這都不錯。但長期以來,我們也許更強調了企業對社會政治經濟的正面積極力量,而對企業或者說公司資本對于社會的風險一面認識不足。事實上,在那些企業發展更成熟,資本力量展現更充分的發達國家,人們對企業的憂慮正在出現,這些憂慮包括,企業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滲透乃至接管,企業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企業代替國家行使政治職能等等。
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社會,政府、企業和個人構成一種基本關系。這其中,企業比個人有錢,富可敵國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大型企業亦不在少數;企業又比政府更“自由”,在法律框架內,企業實現自我意圖的機會、能力和自由度,都高于政府和個人。這就使得企業的力量、資本的力量有可能變得不可控。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引起日本核泄漏事件的核電站,即為私人公司所有。
在中國,企業仍然在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一些擔憂可能還很遙遠,但并非無跡象可尋。花錢刪帖、金錢公關就是一種表現,不少大公司、知名企業也曾參與其中;此外,在環保、產品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都可以見到資本的非正常表現。
企業可以花錢買刪帖,花錢掩飾對自己不利的社會信息,在權力得不到有效制約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花錢買權力、買政治身份或者買政治庇護,這可能是中國當前最堪憂的問題。
消費者的投訴,從它作為一種社會信息的角度說,用權力還是用資本屏蔽掉社會信息,是權力出場還是資本出場,本質上其實沒有什么不同。權力和企業都需要在法律范圍內行事,即便如此,對金錢和權力、政府和企業于社會可能造成的損害,帶來的風險,仍然需要保持警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