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最近發布的《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產學研結合情況分析白皮書》顯示,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中產學研合作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1985年產學研合作項目占獲獎總數的比例是2.64%, 到了2011年,這個比例攀升至17.57%, 為27年來最高。這表明中國社會在科技進步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推動經濟社會更好發展。在獲獎的產學研結合項目中,央企的參與占到“半壁江山”,恰好50%。這是一份表現良好的成績單,但還沒有達到優秀。相對于央企的綜合實力而言,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央企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在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在產學研創新過程中有更好的表現。因為央企具有諸如人才、資金、產業經驗積累等一系列優勢。目前這些優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其主要癥結在運行機制和發展理念。同時,央企對產學研創新方面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因為不搞創新也能過很好的日子,也就往往缺少壓力和動力。
根據《白皮書》中的統計結果,目前在基礎研究領域,產學研的結合比例比較低,這說明我國的原始創新還有待加強。對一些技術性的、工藝性的問題進行 “小步子”的創新,這在創新理論上叫“集成創新”,而更具爆發力、更有價值的創新更應該體現在“原始創新”上,原始創新需要在基礎理論方面進行更深層的創新。
我國的產學研發展水平跟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相適應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而西方社會已經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一些發達國家的產學研結合更多體現在市場培育與開發的研發階段,而中國的產學研更多體現在如何更好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這兩者之間不存在優劣比較,只是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側重點的表現。當然,隨著中國工業化的逐步提升和完成,我們的產學研著力點應該轉向促使企業和產業攀升至價值鏈高端的領域。
現在很多企業,包括一些央企,搞創新的時候熱衷于工藝創新,比如對某一個生產行業的生產環節通過技術進步給予優化和完善。這固然是創新,也是很重要的創新,但不一定是最優創新。最優創新需要開辟出新的市場。從未來中國社會對央企的定位和期望來看,央企應該在創新方面狠下功夫,由生產中心變成研發中心,這是真正做優的過程。央企有資格也有責任進行這種角色的轉變。
盡管央企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了很大的優勢,我們也對央企的科技創新給予了厚望。但是從科技發展和創新規律來看,創新往往是一種非線性發展,更多地是以一種“奇跡”的狀態出現。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創新,或許不是出現在有大量人才儲備、有大量資金可用的企業里,而是在一些新興的中小企業里。因此,我們應該對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潛力予以充分重視。
對央企科技創新寄予厚望與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充分重視并不矛盾。雖然從目前來看,央企在企業創新中處于主導地位,但是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中小企業,對社會需求、對市場機遇最敏感。從這個意義上講,央企與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可以有機互補。央企可以把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小企業去,中小企業把對市場的敏感度和市場對科技創新需求的緊迫感傳遞到央企,形成科技創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國家政策從導向方面應該強調的是,企業發展一定要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不能再停留于依靠廉價勞動力提供廉價商品的階段。同時,政府應該在幫助企業科技進步方面下大力氣,不僅拿出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更拿出真金白銀來推動和支持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作者系中央黨校教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