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孔子在《論語為政》中這樣回答子游的:“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回答的意思是:如不誠心地尊敬父母,只是供養,與飼養狗馬又有什么區別?
圖說:女版孝經圖
常被封建社會和當代曲解,其實大多符合現代社會標準。
傳統教化
在講到家庭的基本功能時,我把孝順、贍養、關心父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突出精神與健康上的奉養。這是不是恢復封建家長制?或者是保守,是守舊?
對一些人的疑問與擔心有必要進行討論。這里有兩個層面的問題需要分清。一是家庭的基本功能是可以脫離內容而獨立存在的,二是繼承“孝”文化并沒有照搬。
首先說家庭的基本功能,所謂家庭的功能就是家庭的基本作用。這種作用與具體內容是有區別的。如贍養、孝敬父母是古今相同的,而贍養與孝敬的具體內容與方式,有同也有異,異大于同。我們繼承的首先是這種功能,具體內容就要區別對待了。
至于封建社會中的孝文化,從古流傳至今的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孝有三,是哪三條呢?《十三經注疏》中漢代經學家趙岐的解釋是:“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親,指父母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過分強調無后為大
就是說:第一是對父母的過錯曲意順從,陷父母于不義。第二是家中貧困,父母已經年老,不去當官賺取俸祿來供養父母。第三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無人祭祀先祖。可惜啊,前兩條逐漸淡化,強調了最后一條!
可見不要曲意順從父母的錯誤是古今相同的。這是“孝”的頭號內容!我們不僅要自食其力,還要賺取錢財來贍養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要怕別人說這是復古。至于生子傳宗接代,以祭祀先祖,是封建倫理,我們絕對唾棄。
“孝”的內容并不限于這三點,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是孔子給學生修養的大綱,把“孝”放在第一位。《弟子規》詮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涼。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