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表示:對于網上的“拍磚”聲音并不感到奇怪,這是正常的事情。群眾許多批評的意見值得深思,而政府重視和決定的許多重大問題,經常是從群眾“拍磚”里頭得到的。溫家寶甚至表示,考慮把一些經常批評政府的代表人士請到中南海,面對面地聽取他們意見。
怎么看待網友“拍磚”?這其實是個很有現實感的好問題,原因不在于答案有多么高深奧妙,而是在一個“批評”聲眾但回應寥寥的現實里,公眾對政府如何看待“批評”所寄予的希望。君不見,這幾年,發帖舉報者不時遭遇跨省追捕,偶爾有位“敢言”的官員或學者,便引來一片歡呼。這也間接說明了,今天,批評者所面臨的尷尬與困難。
的確,說真話會冒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可為什么還要去批評呢?這是因為,“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單單從憲法來說,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第41條進一步明確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梢?,對于公職人員的批評監督權,是一項憲法權利。然而,在現實里,一些公職人員迄今仍不習慣于被批評,所以動輒對批評者“動手動腳”,乃至打擊報復。
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溫家寶總理對于“批評”的闡述,何嘗不是一份難得的“參考消息”和“行為指南”?不過,知易行難,要讓對批評的正確認知,從一種個體認識上升為組織記憶,并深入骨髓成為公務人員群體的自覺行為,的確還有一段路要走,但,無論如何,批評是公民的權利,而那些秉持公正立場的批評者,則往往是人群中的良心,他們應得到的,是尊重與寬容。然而,因為批評的對面常常是反批評,近乎水火不容,而當被批評者手握公權的時候,會直接改變博弈格局,結果是,批評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但恰如溫家寶總理所言,“政府重視和決定的許多重大問題,經常是從群眾‘拍磚’里頭得到的”,由此而言,我們恰恰不能失去批評,科學、民主的決策更離不開批評者的在場,言者無罪,我們需要清算并遏制反批評的權力沖動,這也是政治文明的內在需求。進一步說,也有必要檢視已經或擬出臺的政策是否有“傷及無辜”之嫌,或者成為權力者打擊報復的工具?這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無中生有,比如,某些地方曾經創造性地炮制出“誹謗政府罪”,一度成為打擊公民舉報的工具,再比如,熱議中的網絡實名制,會不會帶來變相堵塞言論渠道的擔憂?這都需要決策者審慎而為。
批評的好處無人不曉,但如果留戀于不被批評的“特權”而固步自封,將嚴重扭曲正常的官民關系,也正成為民主和改革事業的巨大障礙,這樣一種現實不能任由滋長,必須讓批評真正成為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禁忌,要聽見批評的聲音,需要先遏制反批評的權力沖動。某種意義上說,溫家寶總理“考慮把一些經常批評政府的代表人士請到中南海,面對面地聽取他們意見”,這可視為一種自上而下的垂范,地方政府不妨跟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