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暴利這個詞,如果單純地從字面解讀,暴利是生產者、經營者用不正當手段獲取超過合理利潤幅度的行為。而中國銀行業肯定是合法經營的,那么是不存在“暴利”。但從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對銀行暴利的解讀是,銀行在合法的范圍內從社會資源分配中獲取了過多的資源。
據中國銀監會披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凈利潤為10412億元,相比2010年7637億凈利潤,增長率達36.34%,商業銀行平均每天“吸金”28.53億元。這份靚麗的數據是建立在眾多其他產業,尤其是實體經濟哀鴻片野的情況下,不可否認很多實體經濟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生存局面也是非常嚴峻的。兩相對比之下,銀行合法的高額利潤就容易被人家解讀為“暴利”。此刻,周行長再用簡單的定義歸類否定銀行業暴利的存在就有著點掩耳盜鈴了。
同時,用國際銀行業的高利潤和高管的工資來為中國銀行業暴利背書,也存在邏輯問題。不可否認,金融業最發達的美國一直以高利潤、高管的高工資為銀行業的標簽。但就是因為美國銀行業乃至金融業的這兩高,直接導致了美國金融業的泡沫的產生,直接推動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最終釀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美國也是因為這次大教訓開始提出避免產業空心化,要加大實體經濟的建設力度。所以用一個失敗的金融體制下的銀行高利潤,來給中國當前高額的銀行業利潤背書,必然存在嚴重的邏輯問題,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自欺欺人。
當然,多數中國銀行業的高管認為,銀行業需要以巨額利潤來補充資本金作為理由也是荒唐的。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在兩會上就認為,“銀行每年新增貸款7萬億,要按12.5%資本充足率,銀行一年的利潤才1萬億,8千億補充資本金了?!彪y道那個銀行是做無本生意的?資本金補充本就是開銀行需要投入的資本。即使轉做資本金,銀行作為法人的權益并沒有改變。所以不能用資本金投入作為掩飾銀行高額利潤的紗布。
事實上如果銀行業真缺資本金,完全可以通過股權融資。在這么好的銀行利潤下,只要政府肯將所有國有銀行股權私有化,壓根就不需要擔心沒有人來購買股份,不需要擔心資本金不夠的問題。
實質上,中國銀行業獲取高額利潤,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制度性的利率非市場化的結果。在高額利差的局面下,在銀行業相對壟斷的情況下,銀行業完全可以躺著賺錢。盡管銀行業天天喊擴大中間業務的收入,但多年后中國銀行業的利潤的80%以上還是來自存貸差。這點和歐美的銀行業差距甚遠。
通過掩耳盜鈴的方式,不承認銀行業存在暴利,主要是為了更好的維持銀行業的高額利潤,維持利率非市場化的制度。對此,必須正視這種掩耳盜鈴,推動中國銀行業破除壟斷,走向市場,真正與實體經濟雙贏成長。
易鵬 經濟學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