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列席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期間,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證監會正在和有關部門探討資本市場稅收優惠政策。”
結構性減稅是今年社會各界的普遍預期。然而,實體經濟尚未冒出減稅的火星,資本市場卻已在試圖點燃減稅的火把,頗有些“點錯火”的味道。
根據國家統計局3月9日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2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1.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回落3.4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2.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進出口面貌亦顯低迷。根據海關總署3月10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3%,增幅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尤其是2月份,進口增速大幅超過出口,貿易逆差超過300億美元,創1989年以來的新高,靠凈出口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
另外,根據央行發布的2012年2月金融統計數據,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107億元,同比多增1730億元。但從信貸結構來看,企業貸款主要體現為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增長有限,可見投資需求仍然疲弱。此外,一些行業分析師通過調研和推算,發現商業銀行月份日均貸款余額不到月末余額的50%,這個數字說明,將近一半的貸款數量是月底各家銀行“沖規模”突擊出來的數據,實際流向實體經濟的貸款規模同比是萎縮了,而不是央行統計數據所顯示的“同比多增”。在寬松的政策基調下,存款準備金率一降再降,流動性是增加了,但增加的流動性不是走向實體經濟,而是走向虛擬經濟,這一段時間的股市“回暖”,應該說跟流動性寬松有著比較直接的關系。
PPI同比持平,鋼材、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疲軟,也進一步證實了實體經濟的投資需求仍在探底過程中。在出口滑坡、實體經濟持續疲軟的宏觀環境下,結構性減稅是今年社會各界的普遍預期,而結構性減稅的重點在于“結構”,什么樣的稅收結構才能有效實現“促進實體經濟增長,實現經濟轉型”這一既定的政策目標?換言之,減稅究竟該減誰的稅?
真實的成長來自于實體經濟的增長,而我國目前的稅收現狀是,70%的稅收來自企業流轉稅,這些稅負最后都通過產品的價格通道轉嫁給了最終消費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個社會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稅收機制沒有對實業投資起到正向激勵作用,是目前我國稅制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而資本市場稅收優惠政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在刺激虛擬經濟的增長,對于活躍證券市場的交易是有利的,對實體經濟的復蘇卻是雪上加霜。
減稅是政府投放于市場的重要財政資源,滋養哪塊哪塊活。就目前的中國經濟而言,哪一塊是健康增長的基石、最需要政府財稅政策的扶持?面對大量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答案不言而喻。
當然,也有人說,稅收優惠有利于活躍證券市場,為企業創造更好的股權融資環境。而筆者認為,股權融資,如果沒有實業經營的業績作為保障,那只能是淪為圈錢的游戲。長期來看,上市公司業績成長是證券市場繁榮的基礎,救活了實業,股市的生機自然可期。反之,如果稅收政策的調整引導資本重金融、輕實業,則必然導致更多的資本流向虛擬經濟、推升金融市場泡沫的產生。
(作者系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研究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