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啃老族”也逐漸登上社會舞臺,出現“老養小”的怪現狀。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景天魁則提出《關于激勵啃老族自立自強的提案》,鼓勵他們自強不息。據此,人民網發布調查《年輕人"啃老"現象日益突出,您咋看?》。截至12日23時,共有5021人次參與了調查。其中,55.6%的網友(1745票)表示理解,認為“就業難、生活壓力大”;31.3%的網友(1570票)表示反對,認為“年輕人要自強自立”;10.4%的網友(523票)“建議,政府學校家庭都應干預”。此外,還有2.7%的網友(136票)選擇“其他”。(人民網,3月12日)
“啃老”是指已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人(多是剛成年的年輕人)仍舊倚賴父母或親戚生活的一種社會現象,“經濟啃老”是“啃老族”的主要存在形態。“啃老”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重視。人民網發布的“啃老”現象調查顯示,出于對就業形勢和生活壓力的考慮,過半調查者對啃老現象表示理解,這從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啃老”現象確實有其存在的“民意基礎”。
可以肯定的是,“啃老”之風不能助長。自立自強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做人處世基本準則,“啃老”作為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絕對不值得提倡。但對一種畸形社會現象,我們不能僅僅從道德評判的角度抨擊“啃老一族”好逸惡勞好吃懶做不思進取沒有社會責任感,須知謾罵指責解決不了問題。暫且撇開道德評判的因素,深挖何以“啃老”現象從無到有而且呈越來越火之勢背后的深層背景,才是減輕以至消弭“啃老”現象的理性之舉。
“啃老族”首先是對家庭的心理依賴。特色的人口生育政策對家庭結構的影響至關重要,家長有“養兒防老”的考慮,殊不知最后卻被“啃老”,也是料想不到的事兒。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結構,往往容易忽視對孩子的自立自強教育,溫室里的花朵自然不愿意暴露于烈日暴雨之下。更有“小皇帝式”的培養理念,造就了“家人是奴仆”的畸形家庭教育模式。學校教育也有過多的似是而非,掛著羊頭賣狗肉的素質教育,成績作為主要標準的畸形考核機制,離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終極目的越來越遙遠。此外,教育與社會實踐之間嚴重脫節,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的距離過遠。
從網絡調查來看,對“啃老現象”表示“理解”的網友認為,就業局勢不容樂觀和生活壓力大的現實讓人感同身受。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雖已成年,但社會形勢卻似乎沒有眷顧他們的意思,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大背景下的經濟局勢憂郁,自身工作經驗和過硬素質的匱缺,乃至出現工資不如父輩外出打工賺得多的尷尬局面。更可怕的是,對于大多數出身普通家庭的子弟來說,一波波“炫富”“拼爹”的浪潮早就擊昏了他們的自信心。奮斗十八年不一定能跟別人一起喝咖啡,即使能夠,也已垂垂老矣。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也是個問題,社會保障的城鄉二元化格局現實,都是橫亙在普通民眾面前的攔路虎。連政協委員崔永元都慨嘆“月薪過萬常感覺不夠花”,那兩三千元工資的普通畢業生更是無地自容了。
“啃老”現象涉及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深層因素,不是單純的依靠道德譴責能夠解決的。當然,對“啃老”現象不能放任自流,樹立“啃老族”自立自強的生活信念、打破“啃老”觀念固然重要,但更要依靠一系列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消弭導致“啃老”現象出現的各種制度性因素,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百姓更有尊嚴和幸福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