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足夠的能源、資源來支撐大房、大車、大辦公樓、大活動、大吃大喝……那種竭澤而漁、不顧子孫后代的奢侈生活方式,在中國是斷斷行不通的!”話音未落,掌聲四起。11日上午,站在人民大會堂發言席上,全國政協委員何清華直言不諱的話語,引起近2000位政協委員的強烈共鳴。(2012年3月12日新華社)
我們都知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總結唐朝由盛世走向衰敗的歷史教訓時寫下的警世名言。而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成由勤儉敗由奢”的例子舉不勝舉,從商紂王至隋煬帝,從明王朝瓦解到李自成兵敗……多少封建政權都是在燈紅酒綠、炫耀揮霍中灰飛煙滅的?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又有多少領導干部由奢靡走向腐敗?這樣的教訓極其深刻,恐怕僅用“刻骨銘心”都無法來準確表達。
正因如此,何清華委員的“直言不諱”著實讓人深思。誠如何清華委員所說,“奢侈是社會浮躁的一種表現。奢侈的背后,不知需要多少電力、石油、稀有礦產等資源的支撐!目前存在的各種奢侈現象,與現有的經濟實力、生產水平、資源儲備極不相稱,是不可持續的。”
其實,奢靡的危害不僅僅在于對物質財富的浪費,更在于對精神狀態的腐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初始興起時,大凡艱難困苦,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漸漸地環境變了,條件好轉了,思想上就可能漸漸放松了。人的精力有限,心思花在了享樂上,就會玩物喪志。所以說,奢靡之風,講的是排場,脫離的是群眾;貪圖的是享受,丟棄的是精神;滿足的是虛榮心,失掉的是民心。
如此說來,何清華委員的“直言不諱”,對上述行為無疑就是當頭一棒。要知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家庭經濟上的暫時落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缺乏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精神動力。如果精神頹唐了,因循守舊、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坐享其成,即使有再好的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也會坐吃山空,走向衰敗。美國作家斯諾當年到延安,看到毛澤東住著簡陋的窯洞,周恩來睡著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所擁有的一種偉大力量,斷言這是“興國之光”。
在這個意義上講,何清華委員的“直言不諱”,直白地告誡和啟示我們: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經驗不可忘記。我們國家并不富裕,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我們的國情也不容許奢侈浪費。所以,時代再發展,條件再優越,倡儉戒奢的要求不能變,倡儉戒奢的道理應當經常講。特別是在我們黨的詞典中,戒奢與反腐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奢侈便腐化,腐化便墮落,朝漸夕染,積重難返,已經成為一些人違規違紀、犯法犯罪的共同軌跡。
如此說來,在新的歷史考驗面前,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要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就必須旗幟鮮明地遠離奢靡之風、旗幟鮮明地狠剎奢靡之風,永遠不忘“興國之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