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對《關于支持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評價頗高,但同時也表示:法規(guī)細則的完善是對政策落實的有力保障,但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政府部門轉變觀念。對此,我也是深表贊同。特別是社論孜孜以求的《意見》所釋放的創(chuàng)新政策“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政府部門轉變觀念”,可謂抓住了民企和民營經濟發(fā)展的核心與要害之處。
必須看到,自1999年憲法首次給了民營經濟一個“名分”以來,13年過去了,今天的民營經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在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偉在政協(xié)大會的發(fā)言中說,民營企業(yè)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GDP增量、60%以上的發(fā)明專利、70%以上的就業(yè)、80%以上的新產品和90%以上的再就業(yè)”。但與這些靚麗數字和驕人成績相對應的卻是民企愈來愈多受到“不平等對待”的抱怨。一位民營企業(yè)家代表在江蘇團的討論中說,民企享受國家的資源少,納稅等義務卻盡得多。
今年兩會上一些民企代表委員的激憤之詞實際上也揭示了民企和民營經濟發(fā)展所面臨的遭遇行政壟斷陷阱(“玻璃門”困境)、融資難、貸款難等嚴峻環(huán)境與現實困境。打個通俗的比方,民營經濟這個熬了多年的“小媳婦”不僅絲毫看不到成為“婆婆”的希望甚至可能,而且,在政府這個“婆婆”面前,即便做得再好,也是得不到什么實際好評,就更談不上另眼相看了。
因此,起碼在我個人看來,如果政府對民營經濟的認識還停留在“有益補充”這樣極其膚淺的水平,如果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和倚賴還僅僅局限于臨時救急的范疇,如果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鼓勵和扶持還流于紙上循環(huán),整個國民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目標就很難實質完成。還有,如果政府一方面要求民營經濟承擔更多責任而另一方面卻仍然在鐵路、市政、能源、社會事業(yè)等行政壟斷領域對民營經濟實施“玻璃門”、“彈簧門”待遇,那么,不僅民營經濟最終會不堪重負直至走投無路,而且國有經濟最終也恐難獨善其身。
在經濟再次陷入危機關頭,惟愿政府這個“婆婆”能真正地更早放手、更快放權,以從根本上改變民營經濟“小媳婦”境遇,提升其市場影響與社會地位,并真正成為帶領中國經濟再次殺出重圍的生力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