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李宏宇
調查顯示,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可以說,這一下子顛覆了我們的傳統印象,讓“養兒防老”搖身一變成了“養兒啃老”!“啃老族”的與日俱增并迅速擴大,表明它已從一種“家庭現象”演化成“社會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啃老族”就不僅僅意味著青年人不能有效融入社會,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可能對教育、就業和養老保障等產生沖擊,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的競爭力和社會的和諧程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激勵“啃老族”自立自強有著正當性,對當下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但問題的關鍵是,“啃老族”的出現和蔓延既然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意味著無論其表面影響還是深層隱憂,都不僅僅與個體相關,而是與整個社會相關的課題。因此,僅僅激勵“啃老族”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嗎?
“啃老族”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宏觀層面上嚴峻的就業形勢、持續高漲的生活成本、不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教育內容的缺陷;中觀層面上家庭對子女的溺愛、父母對孩子過強的責任感;以及微觀個人層面上子女過于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缺少吃苦耐勞的品質、存在較高的就業期望等。在這些復雜的因素面前,就筆者的看法,單一地激勵“啃老族”,恐怕有以偏賅全的嫌疑。
從本質上說,“啃老族”與個體有關,但更多的是社會問題,隱藏其后的本質是民生——正是當下的民生壓力和生存焦慮逼迫著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啃老”。因為從常理上說,無論是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個體理性的作用,一般人成年之后,都不愿意坐在家中吃閑飯,更不愿意坐在家中“啃老”。因此,我們要追根溯源,而不是僅僅圍繞“啃老族”自身做文章。一是要看到就業壓力,二是要看到房價因素,三是國家對于青年待業和失業人員的保障不到位因素。
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筆者以為,除了激勵“啃老族”自立自強外,也要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偏差,強化對個體的基本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培養個體的獨立性、奮斗意識和家庭責任觀,讓個體做到“精神上斷奶,經濟上獨立”。同時,要認識到,解決就業問題才是解決“啃老”現象的根本。社會和政府應設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機會,指導和鼓勵“啃老族”走向社會,舒緩年輕人的生存焦慮,完善各種保障體系等。(作者系教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