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午餐”是一項民心工程,事關千萬兒童的福祉,以法律手段嚴加規范、監管,既是一種重視的態度,也是一種必要的舉措。
今年全國兩會上,教育問題尤其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問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中央財政出資160億元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怎樣保障每天3元的補貼“真正吃到孩子的肚子里”?針對這頓國字號的“免費午餐”,全國人大代表葉青、于曉玉,全國政協委員王名等不約而同提出建議,為“免費午餐”立法,出臺《農村學生營養保障法》,將農村學生營養保障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
對于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學生午餐是一個沉甸甸的問題。家里經濟條件有限,學校沒有足夠資金開設食堂,不少學生只能自帶干糧,或者用很少的錢去學校周邊買些劣質食品充饑。孩子們營養不良、面黃肌瘦的現象已不少見,有的甚至因為吃了不衛生的食品而致病。一頓午餐跟不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成績都受影響,這已成為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心結。
有些地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安排專人專款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從2008年開始,廣西柳州每年拿出4000多萬元解決九年義務教育中三個貧困縣、近10萬農家孩子午餐的問題,成效顯著:降低了輟學率,有的孩子就算為了午餐,也要來上學;提高了成績,小學總評及格率三年提高了12.4個百分點,初中升高中或者職校的升學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男女生的身高體重明顯增加。從中可見,午餐問題是一個矛盾交匯點,解決好了能在多方面收到效果。它既是對學生生活問題的一種直接干預,也是一種日久見成效的改善學生體質的水磨功夫。它既是一種激勵機制,能調動某些在輟不輟學之間猶豫的家長的積極性,也是一種平等教育的實踐,富裕家庭和拮據家庭的孩子吃著同樣的飯菜,不必因此而互相攀比,產生驕狂感或自卑感。
柳州的做法為其他地方做出了示范,柳州的經驗不應該只在當地發光。要想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免費午餐”計劃,需要通過立法的方式解決幾個問題:錢從哪里來?事情如何做?監督如何到位?中央財政出資160億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但分到每個貧困兒童頭上就不算多了,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再配套一部分資金。而貧困地區財政狀況本就不佳,要保證地方上不挪用中央撥款并自行擠出一部分資金,既需要地方官員的高度責任感,也需要社會各界進行有力的監督。
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論,找錢或許不是最大的困難,反倒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讓孩子們吃得衛生、有營養,更費心費力。盡管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方飲食習慣差異大,不宜對“免費午餐”的菜譜管得過死,但基礎設施和營養配比應該有剛性的規定。比如說,對學校公共食堂或者外包廚房的進貨渠道、餐廚設備應該有嚴格標準,對廚師的衛生培訓、安全教育、廚藝水平要有細致的考核,要盡可能地把設備配置和操作規范進行模塊化和標準化,以便在全國復制推廣。
當然,監督管理和懲罰機制也要跟上。從資金運營到采購加工,免費午餐要建立一套信息公開制度,公眾可以查詢,媒體可以監督。如果出現了食品安全事件或者嚴重貪腐事件,要對直接當事人予以懲罰,也要對失察的政府部門問責。總之,“免費午餐”是一項民心工程,事關千萬兒童的福祉,以法律手段嚴加規范、監管,既是一種重視的態度,也是一種必要的舉措。而且,與其他一些盤根錯節的深層次問題相比,這個政策措施盡管涉及面廣,所需環節較多,但總體上顯得相對簡單,應該抓緊提上議事日程,推動其落地生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