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長姜大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對人民群眾要常懷敬畏之心,老百姓很厲害,對他們要像對神靈一樣敬畏。
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怎樣敬畏老百姓都不為過。但是,說老百姓讓官員群體敬若神明是“現在時”,那多少有點夸張或者有點矯情。
從現實來看,民貴如神的定位是高于生活的文學想象。要不然就不會有這么多訴求的訪民,和諸多不和諧的因素。在本屆政府即將屆滿之際,總理要以最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重要的原因就是民生的解決還不能讓百姓滿意。即便如此,老百姓也未必能對有關官員呼風喚雨,也不是多么厲害。
群眾一般要求保護其基本權利,政府不要高高在上就行。省長在群眾面前如此謙卑,算是官員的稀缺品質。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難度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實際中,不是在政治儀式里而是在平時生活中。
過去視民如子,帶有治民情懷。現在敬民如神,有可能導致逆向盲從:即官員盲從百姓。只有真正從制度設計上把官員定位為公仆,官民關系才能回歸正常,“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可能只是警語,而不會演繹歷史發展的真實斷裂。
人代會上最具標本價值的申紀蘭,對她的態度可窺見社會待百姓的政治文明水準。作為農民代表,我們不否認她是以忠誠在堅守,但也不排除她順應了某種需要被人當神膜拜。還有農民工代表胡小燕,當她提出農民工公寓提案時,現場發出不屑的笑聲,包括對申紀蘭某些落伍的嘲諷,這里能否排除官員們某種不敬的態度呢?
要奠定民眾的歷史地位,除了保障民眾的權利,官員還要有獨立于民眾的思想,又能夠落腳到尊重民意的基點。這當然不是某些官員藐視百姓的雷言雷語,而是要發出尊重民眾的理性聲音。
事實上,百姓還缺乏民主自信和自覺是基本國情,民主流于形式與百姓自身素質不無關系。所以,指出民眾身上沒有穿衣服,比指出皇帝沒有穿衣服需要更大的勇氣。真正愛民,那就要創造條件,讓百姓成長為現代公民,這其實是保證我們執政為民的最重要基礎,也足以體現我們對百姓的真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