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員劉錫榮在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直陳當前人大在監督政府工作中的不足,“財政資金就像是一塊豆腐,政府說用就用了,先斬后奏,到時候人大也只好認賬”。
劉錫榮代表的這一形象比喻,生動揭示了政府花錢的輕松隨意,正如審計署原審計長李金華近日在“兩會”上所言“中國政府花錢是最容易的”?;ㄥX隨意的一個結果,是政府耗費驚人。一方面,在公共支出中,不少地方政府不惜花費重金打造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個縣搞一個體育館花了8個億”。另一方面,政府機構自身運行成本支出不斷膨脹,十分龐大。
行政開支的不菲代價除了飽受詬病、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費之外,如今公務員的薪金及福利待遇總量也在大為擴張。劉錫榮指出,4年前全國公務員是600萬人,現在已經增加到1000萬人,一年多100萬人,他因此感嘆“官滿為患”,老百姓再勤勞,也養不起這么多官。前些年,我們一直在進行精簡機構,精兵簡政,目前公務員人數激增讓人吃驚。
公共資金使用效益低下,政府運行成本高企,無疑,這樣的政府是昂貴的。昂貴的政府很難得到民眾的好評,甚至難以接受。眾所周知,昂貴的政府必然增加社會負擔,更會擠占用于社會建設和公共福利的支出。當前,普通民眾在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水平偏低,而不少公務員卻享有較高保障水平,人們對此頗有怨言。
誠然,政府為民眾服務,包括政府自身的正常運作,都需要耗費一定的經濟成本,但這不表示政府可以無節制地消耗民財,成為一個昂貴的政府。事實上,低費政府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應有之義和基本準則,在我國,政府勤儉節約還是一種作風要求。多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建設高效的政府,如果政府既高效,又低費,就更能符合民眾的期望和政治文明的要求。
建設低費政府固然應提倡政府花錢節省,但僅僅靠政府自身的節約意識是不夠的。從多年的事實中,我們看到,政府花費總是有不斷擴張的傾向。近年來,中央政府強調壓縮公務開支,公務開支膨脹的現象有所收斂,但總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必須有強化監督,管住政府的手。
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權力機關,擔負有監督相應級別政府的職能。人大機關監督政府的一項最基本的職能是管好公共資金,公共資金的取得和使用都必須經過人大的同意,政府只不過是執行者。當前,我國政府的昂貴與人大監督職能松軟有莫大關系。建設廉價政府,必須坐實人大管“錢袋子”的權力,有效制約政府使用公共資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