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表示,一些鄉鎮好幾百個干部,小汽車停了好幾排,一些地方政府秘書長有十幾個,每個秘書長都要給房子,配汽車,這些支出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老百姓再勤勞,也養不起這么多官啊!
劉錫榮說,4年前全國公務員是600萬人,現在已經增加到1000萬人,一年多100萬人,這里是指純粹的公務員性質。而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2005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實際由國家財政供養的公務員和準公務員性質的人員超過7000萬人,官民比例高達1:18。時隔7年之久,財政供養人員數量大幅上升,官民比例也將更高。
從歷史數據來看,官民比例在西漢時期是1/7945,東漢是1/7464,唐代1/2927,元代1/2613,宋代大體介于唐明之間,明代1/2299,清代1/911,建國初1/600。由此可見,當下處于官民比例最高的時代,納稅人所供養的人員太多,已成為社會無法承受的重負,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逆轉“官滿為患”的現狀,聽憑其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或將帶來系統性風險。
我國實施過多次“精兵簡政”行動,每次都精簡掉一大批冗員,合并許多機構,但效果持續很短,往往數年之后就會反彈,甚至大幅超越過去,導致財政供養人數日益增多。現實中,也有媒體多次報道各地體制冗員亂象,比如四川巴中貧困縣縣長“陣容豪華”,4縣區超配正副縣長共44位;遼寧鐵嶺市曾被曝有9個副市長、20個副秘書長;河南新鄉市有11個副市長、16個副秘書長。如此機構人員超配、超編的現象已非常普遍,民眾也逐漸見怪不怪了。
“官滿為患”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導致政府財政壓力加大,用于財政供養人員的工資、福利、保障等方面的開支增加,必然會擠壓其他方面的支出,特別是影響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目前,我國社保體系呈碎片化格局,各階層享受到的社會福利差距太大,公務員階層處于金字塔的頂尖,無需繳納費用就可享受到最優厚的福利保障,無疑是對其他社會階層的不公平。
如今,公務員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就業方向,導致“國考”逐年升溫,越來越多的人想吃“財政飯”。青年熱衷“拼爹”當官,愈發不思進取,社會整體創業欲望下降、創新動力不足,已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攔路石。“官滿為患”還造成體制臃腫,工作效率低下,各方利益爭奪加劇,導致腐敗叢生,政府運營成本太高,財政收入逐年快速增長,致使民眾負擔日益加重。因此,從大局著想,必須嚴格控制機構人員編制,清理體制冗員,嚴格執行財政收支預算,打造節約型政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