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自主招生,面試時有些關于時政的題目,比如你對總理沒有提繼續“保八”、普京第三次當選總統的看法等等,令一些應試的理科生哀嘆只能“坐以待斃”(今日《南方都市報》),從而引發一個老問題:考大學的人要不要關心時事?
提起這個問題,相信有人會援引“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對仗工整的對聯,煞有介事地說,讀書人以天下事為己任,保八、普京、P M2 .5之類的事,那是必須要有所了解。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的提法,是明朝末年官僚集團“東林黨人”在與閹黨爭斗時,有感而發所提出“讀書不忘救國”的倡議,自有其獨特的環境背景。后人每每同感讀書人只顧悶頭讀死書時,便會用它教訓一下不問時事的學子。念書不要念死書,要關心社會關心民眾,總的來說無可厚非。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簡單,有理科生遇到這樣的題目徒喚“坐以待斃”也情有可原。原因至少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導向使然。高考分成文理科,大學入學也是分科,而我們的教育又是應試教育,錄取是基本一考定終身。即便是自主招生,在小范圍試圖要開拓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但鑒于整體情況不變,所以很多學生和他們家庭,不惜“勞民傷財”趕來面試,目的也是為了他日錄取之時可以“優惠二十分”,看來看去還是分數。如此環境之下,想上好大學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理科生,倘若“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到頭來到考場上可能追悔莫及。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年輕人真要“書生報國”關心社會,也要有一定的社會環境才行。比如,如果你關心某個問題,勢必或多或少地去研究這個問題,有一定的看法有一定的建議,甚至于產生一定的效果,這樣才會培養年輕人事事關心的興趣和熱情。倘若只是對一些問題死記硬背,徒然當看客,久而久之便會有“關心也白關心,關我何事”的想法。如此環境之下,即便有關心天下大事之人,對神州內外時政能指點江山侃侃而談,也少有由衷地關懷,更多還是落入應試的窠臼。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問一些P M2 .5方面的問題,要比問保八或者普京當選的價值更大。
當然,近年的一些事例,說明起碼在廣州這樣的城市,有時候年輕人關心時事還有一定效果。比如曾有高中生擔當“舉牌哥”,以一己之力反對地鐵公司花大錢進行“不必要的”裝修改造,終于引起地鐵公司的回應;也有大學生“拇指妹”,質疑廣州花巨資搞光亮工程,受到有關官員接待,得到一些解釋。這樣的典型事例,讓人感覺年輕人不僅僅埋頭讀書,而是學有余力之下關心社會公共事件,的確能起到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發展的功效。倘若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有更多類似事件此起彼伏,那么相信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在注重讀書聲的時候,也會關心天下事。
所以總的來說,年輕人尤其是面臨高考壓力的高中生,能否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關心社會,不僅取決于他們自身的興趣,更要看教育的導向和身處的社會環境。教育導向和社會環境有利,他們自然有興趣關心時政,促進社會和諧。否則,即便看似心懷天下,不是沒有什么意義,就是為了應試而關心時政,那和關心時政的本意有什么關系呢?這大概是充滿改革意味的自主招生命題官們所要考慮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