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銀行行長們的一句話,被網友稱之為“年度最佳冷笑話”。這句話大意是:銀行利潤并不高,利潤大部分都被政府拿走(據《中國青年報》、《新快報》 11日報道)。按照一位行長的理由,去年雖然銀行業利潤10412億元,但其中80%都要用來補充資本金,剩下的“大頭都給政府拿走了”。
銀行利潤高不高?筆者不在業內不敢妄下斷言,但有幾個數據或可從側面說明這個問題。據深發展銀行2011年年報,深發展全年支付員工薪酬51.6億元,平均年薪27.8萬元,同比增長80.6%。24名高管平均年薪為174.13萬元。對此,原統計局副局長李德水對銀行行長另有說法:“銀行的資本回報率是實體經濟的20倍呢”。
金融企業也是企業,銀行也要掙錢,這都無可厚非,而銀行利潤讓老百姓不痛快,究其原因,一是銀行的亂收費、服務差等問題,為人詬病已久。二是部分銀行公布的員工收入,尤其是高管收入,和當今中國大部分老百姓的收入相比,差距不是一點兩點。何時用戶去銀行不用再排長隊,不必擔心名目繁多的收費,買了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不會賠多賺少,或許銀行在談及自己賺錢本領時能更理直氣壯一點。
比行長們郁悶得多的企業家比比皆是,而他們,大多身處實體經濟中。比如武鋼總經理鄧崎琳,因為主業利潤微薄,最近決定養豬種菜;又如首鋼,已開建亞洲最大垃圾焚燒廠。即便是龍頭老大寶鋼,去年的利潤也有近一半來自于非鋼產業。
煉鋼不掙錢,不如賣豬肉,似乎也像一個“冷笑話”。這背后凸顯的是實體經濟的困境,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中,房地產行業停止瘋漲,各地基建投資暫時停滯,而汽車、家電行業不復去年繁榮,處于這些行業上游的鋼鐵行業受到沖擊尤深。去年我國鋼鐵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2.42%,連續兩年低于3%,遠低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7%的平均水平。如何在對虛擬經濟過度追崇的今天,讓經濟結構恢復平衡,讓經濟基石——實體經濟日子更好過一點,這是亟須政策制定者解決的問題。
企業家的郁悶除了大環境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更多還有稅負的不可承受之重。兩會期間,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就為自己的產品“內貴外賤”喊屈:“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里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倍鳷CL董事長李東生顯然更郁悶,2011年該公司凈利潤不到17億元,但稅收高達42億多元。
去年我國稅收接近9萬億,背后則是錯綜復雜的稅收迷宮,民眾和企業感到“稅痛”,卻又說不清痛在何處。事實上,我國政府從2002年以后就提出“結構性減稅”戰略,但卻越減越多,癥結或在許多稅收政策減稅和增稅間的博弈。中國大幅度、大范圍減稅的時機已成熟,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落實減稅戰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