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廣東省公布的珠三角九市17個監測點首日PM 2.5數據日均值無一超過新國標,空氣質量多為優良。但數據雖然達標了,公眾對監測站選點多在公園、郊區這一事實本身是否合理卻提出了質疑。
對此質疑,省環保廳專家鐘流舉解釋說,“PM 2.5在大氣中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在氣流的作用下存在輸送的特性,所以農村和郊區的PM2.5數值未必就會低,有時候甚至會比城區高”;香港科技大學大氣研究所中心主任劉啟漢對此也持類似觀點。
專家的解釋和公眾日常生活感受很不一致,因為一般人都感覺農村和郊區空氣質量明顯要比市區好很多,擔心PM2.5因監測選址不同而造成數據差別較大,但感受歸感受,科學歸科學,專家的說法很可能有悖于感受,卻合乎科學。不過,公眾對此仍有權保持懷疑態度,也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站出來向公眾解疑釋惑。
話說回來,既然PM2.5分布均勻,那么PM2.5的監測點為何分布不均?廣州10個國控監測點,7個設在學校校園,2個分別設在麓湖和蘿崗區九龍鎮,只有一個設在吉祥路———監測點明顯沒在郊區和市區、污染輕微和污染嚴重的地區之間分布均勻嘛!
據介紹,檢驗監測站分布是否合理的關鍵就是要看監測地點附近是否有很多人居住,因為監測的目的主要是看公眾受PM2.5的影響有多大,那么在PM2.5均勻分布的前提下,在人口稠密的市區設點監控豈不是更有意義,也更能讓公眾感受到誠意?又何苦舍近求遠,跑到郊區去監測呢?據稱廣東下一步也有在道路附近增設監測點的打算,那么還請盡快推動此事,向香港學習,在人口稠密的市區以及商業街邊設立PM2.5監測站。
此外,記者走訪發現廣州磨碟沙和吉祥路兩個監測站都未達到國家規范要求,空氣采樣點超過地面25米,而磨碟沙正是此次公布數據的17個監測點之一,由此推斷,首日公布并達標的PM2.5數據中有部分是不真實、不準確的,如果不加改進,磨碟沙監測點今后發布的監測數據也是值得懷疑的。對此,環保部門亟須盡快回應并做出改進。
總之,對政府部門來說,公開PM2.5數據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如何完善PM2.5的監測,使數據取信于民,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