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整容行業尤其是從業者魚龍混雜,消費者只能憑廣告選擇醫院,而往往進了正規醫院,也難以辨別從業者是否專業,有否持證上崗。消費者搞不清可以理解,監管部門不應該搞不清吧?可見,整容變毀容,有非專業整容機構的責任,監管部門也難逃干系。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美容等領域連續多年是消費者投訴熱點,中國整容整形業興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毀容毀形的投訴近兩萬起,10年間已有20萬張臉被毀掉。(2月26日《廣州日報》)
整容變毀容,一字之差,讓美丑顛倒,花買罪遭不說,也影響心情,攪知了美好生活。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花錢整容,向往美的容顏,也表明生活條件好了。從整型美容行業看,能為人們重塑美的容顏,也有“面子”,所以,整容本身不是壞事。但整容有極高的風險,面對風險消費者和整容從業者應該謹慎對待。
然而,令世界都驚嘆的是,中國整容來勢洶洶,形成了滾滾大潮。據《紐約時報》報道說:“繼美國和巴西后,中國成為全球第三整容大國。就像中國人從自行車換為汽車、從農村涌入城市一樣,愛美者也開始"大變臉"?!蓖?如此氣勢,讓人捏把汗。更可怕的是,即使整形失敗者前赴后繼,也無法阻止更多人這樣干。
整容為的是美容,但如此技術不過關,就會變成毀容。以中國目前的整容條件看,如此龐大的消費者,恐怕難以找到正規技術過硬的整容醫院,而一些醫院并不具備相應的手術條件,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又不能按規范操作,為了搶占“美容經濟”的市場,匆匆上馬整容項目,甚至連一些美容機構也打出整容的招聘。這些整容機構廣告打得滿天飛,消費者無法辨認真偽,無形中增加了整容變毀容的機率。
整容屬特殊的醫療行業,按照規定,只有經過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整形美容醫院才能實施整形手術,同時從業者還應具備《執業醫師資格證》和整形美容臨床專業經驗。據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國內地已有包括美容院、整形門診、綜合性整形科室、整形醫院等不同性質的整形機構34000多家。但目前仍有很多整形機構未獲得衛生部門的行政許可和工商部門注冊,產品也未在藥監部門備案,屬于典型的“三無”整形黑場所。
整容行業尤其是從業者魚龍混雜,消費者只能憑廣告選擇醫院,而往往進了正規醫院,也難以辨別從業者是否專業,有否持證上崗。消費者搞不清可以理解,監管部門不應該搞不清吧?可見,整容變毀容,有非專業整容機構的責任,監管部門也難逃干系。
面對整容業亂象,設立嚴格的從業準入門檻,對相關技術細節進一步進行規范,加大監管和查處力度,這已成當務之急。其中很重要的是監管部門應該力推整容機構服務公開。包括出事機構名稱、主刀人員姓名等,一律對外公布,接受消費者監督。把監管部門與從業機構綁在一起,讓監管與被監督雙方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時發生整容變毀容,讓監管者面子也“疼”,或許能增強約束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