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再次出現,只不過這次不是發生在傳統東南沿海地區,而是出現在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地。據媒體報道,湖南西南部的隆回縣,最近也出現了“用工荒”。用工荒在中國早已不是新聞,但勞動力輸出地出現用工荒,這可能是新聞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都在為中國眾多的人口而發愁,擔心眾多人口的不就業會影響社會穩定。但是僅僅幾年,勞動力市場上最為重要的問題已經不是勞動力過剩,而是用工短缺。“人口紅利”消失,這可能是很多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所沒有想到的。
所謂的用工荒,根據當地分析主要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第一,勞動力年齡偏高。據當地政府統計,留在當地的23.9萬人中近六成年齡超過40歲,而當地工廠普遍要求求職者不超過45歲——— 原因無非是年紀大了“視力和靈活度都跟不上”。第二,婦女不愿意進廠務工。因為對很多婦女來說,企業的認同感遠遠低于“自家孩子的考分和家里那頭豬的喂食”。第三,已經外出務工的不愿意再回家鄉。由于家鄉的收入可能低于外地,而且由于養老金的問題,很多人并不愿意回到故鄉,而是想繼續在外就業。
如果再仔細看看湖南隆回的用工短缺原因,我們就會對當下中國的勞動用工制度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其實所謂的“用工荒”,并不是真的缺乏勞動力,而是中國目前的用工環境限制了勞動力效用的發揮。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不合理的勞動政策,使得目前中國出現大面積的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我們先看“勞動力年齡偏高”這個理由。在這個地區,年齡不超過45周歲已經成為當地用工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將這個標準放到全球或者國內其他地區,卻會發現45周歲恰恰是一個人經驗最為豐富、最具有勞動價值的時候。當不少國家已經將退休年齡延至65歲時,我們卻把45歲的員工棄之不用,這是一個多么荒誕的理由。
是的,在農村地區存在著大批45歲之前未從事過非農勞動的人群,他們在從事新的工種時會有些不適應,但是如果當地政府有好的培訓機制,那么這些目前被工廠拒之門外的不合格勞動力完全可以轉化為適格的工人。或許,由于前幾年中國的勞動力過剩,使得政府和企業都不愿意對這些正值壯年的勞動力進行職業再培訓,從成本角度而言這自然無可厚非。但這一次情況不同了,中國再也沒有那么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青年供工廠取用。如果用工單位不能夠正視這個情況,那么再過幾年或許在中國就沒有勞動力了。因此,當務之急是政府和企業建立好的職業培訓機構,讓那些正處壯年的人能夠轉化為合格的勞動力。
再看看婦女為何不愿意進廠務工。因為對企業的認同感遠遠低于“自家孩子的考分和家里那頭豬的喂食”,所以很多適齡女性不愿意全身心投入企業工作,這就更加可以理解。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本賬,她會對不同行為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和權衡,她們之所以不愿意舍棄以前的狀態,除了習慣以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現有工作所帶來的價值并不足夠高,甚至還不夠“給豬喂食”所增加的價值。當然,也從側面體現了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缺失,由于進廠務工使得孩子的上學接送出現了問題———而在很多國家,本該是有校車接送的。
那些已經外出務工的不愿意回到原籍工作就更加好理解了。在外工作多年,他們已經熟悉了外地的生活,而且大城市往往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機會。更要命的一點是,中國社保的各地為政,使得那些在外地已經繳納了養老保險的勞動者不敢隨便移動———一旦移動,則存繳的時間和標準都會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將來退休后的待遇問題。基于此,那些已經在外務工的勞動者,就不會輕而易舉轉移工作地。
正是以上這些因素,使得勞動力輸出地也出現了用工荒。如果我們的分析得以成立,就會發現,之所以會有“用工荒”,究其根本并不是缺乏勞動力,而是由于過去三十年的勞動力太過充裕,使得現在的企業在對待勞動力的問題上太過挑剔,從而浪費了勞動力資源。在成熟經濟體中,哪個國家會把45歲的勞動力棄之不用?而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乏善可陳——— 如社會保險政策的不完善、社會勞動再培訓機構的缺乏,也加劇了勞動力的浪費現象。
如何化解這個現象?可想而知,有需求就會帶來供給,市場自然會出現一些針對勞動力的培訓機構,專門化解45歲左右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問題。但是,這還不夠。政府應該在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上花更多的功夫,其中包括建立一個統一和可供轉移的社會養老保險平臺、取消種種針對年齡的用工歧視和取消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差異。
如果以上政策得以落實,不敢說“用工荒”現象能夠得到徹底緩解,但至少勞動力資源浪費現象會得到扭轉。而這,對人口逐漸老齡化的中國來說極為重要———我們畢竟再也不會出現這么多的便宜而年輕的勞動力了。(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