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前途”這句擇校廣告語,聽著就讓人揪心。教育失衡實質就是權利不公,教育平權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沒有相應的政策配套和更完善的教育投入,均衡發展難度可想而知。比如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教育和社會資源的分配、鄉村教師薪酬福利的制度化保障,都關系到改革成敗。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了義務教育工作的新目標——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他表示,要努力實現2012年義務教育區域內初步均衡、2020年區域內基本均衡的新目標。
這是袁貴仁就任教育部部長以來,首次就教育宏觀目標表述看法。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揆諸現實,又必須承認,這把“火”恰恰燒在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癥結上。
受教育權是公民基本權利。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價值和目標,關乎社會公平與正義。而均衡發展,無疑又是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和方向,是實現教育公平題中應有之義。
但在現實中,教育卻被列為“新三座大山”之一。這不僅是因為教育收費領域存在種種不規范,更因為頻發的諸多教育亂象,已在中小學教育中發酵成為潛規則。前不久,央視曝光了其中八個,稱“其積弊之深令人震驚”。如“免試就近入學”異化為“爭相擇?!?擇校費“被自愿”;升學率還在爭第一;“重點班”改名“創新班”……
這些“教育潛規則”中,不論是擇校問題,還是“重點班”現象,折射出的都是一幅資源配置嚴重失衡的真實教育圖景?,F在,袁貴仁部長提出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其實可以看作是對此針對性開出的一副良藥。
袁部長提出了實現均衡發展的幾個環節,也提到達成目標的具體年限。就等于不光有了“路線圖”,還給出“時間表”,自然振奮人心。不過,地區間、城鄉間、學校甚至班級之間,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由來已久,也不算什么曠世奇癥。長期關注中國教育的人,大多能為之把脈開方。因此,問題關鍵在于有了藥方后,是換湯不換藥,還是照方抓藥,確保教育實踐沿著劃定的均衡發展路線圖行進。
就拿被視為教育一大痼疾的“擇校費”、“借讀費”來說。去年11月底,中央部委就曾下發通知,要求從今年起,全國統一取消義務教育的借讀費。但是,即便不看報我們也知道,各地并未嚴格按此方抓藥。三令五申之下,不少地方雖無借讀費之名,卻有借讀費之實。而義務教育階段借讀費,某種程度上就是“擇校費”的替身。
各地整治借讀費、擇校費的文件,如加急金牌一般,下了一道又一道,結果似乎只是,收費名稱變得更加創意和隱晦了。這種變相的“捐資助學”,其根子實際還在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只要一地、一校的教育資源和質量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和學校,那么它自然就掌握了議價權。有需求的一方,只有競價爭取其優良的師資力量和教育環境,這是他們贏得向上流動機會的希望。
“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前途”這句擇校廣告語,聽著就讓人揪心。如果義務教育資源能更全面普及和均衡覆蓋,就能抑制制造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不公,社會公平才有保證。所以除了強化行政監管之外,義務教育更為深重的教育公平問題,必須正視。
而教育失衡實質就是權利不公,教育平權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當然,這離不開其他政策困境的連環解套。沒有相應的政策配套和更完善的教育投入,均衡發展難度可想而知。比如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教育和社會資源的分配、鄉村教師薪酬福利的制度化保障,都關系到改革成敗。
其他如人口流動的加劇、居住布局的更新、人戶分離的增多,也都是改革必須重視的問題。固守以戶籍為基礎的布局,顯然需要改變。只有努力追求均衡普及的義務教育,實現優質公共教育資源的公平分布,恢復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才能從源頭上解決教育不公問題,袁部長提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執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