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的產品,國外消費者卻總能享受比中國消費者更低的價格,為何企業定價會“內外有別”?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在政協分組討論會上大倒苦水:并非企業愿意搞價格歧視,而是稅收高。“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里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p>
一提到企業稅負沉重,人們的第一感覺往往是該給中小企業減稅了,殊不知,不獨中小企業,連聯想這樣實力雄厚、享譽全球的國際化企業也抱怨“稅收高”。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仿佛成了“怨婦”,從宗慶后到王健林,從李東生到楊元慶……無一不呼吁給企業減稅,這些大企業老總的抱怨不是撒嬌,而是直指攸關企業生存的群體性之困。如此種種,牽扯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減稅!
如何減?可以先拿增值稅開刀。楊元慶所感嘆的高增值稅,不僅與企業相關,更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一說減稅,公眾最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個稅免征額,個稅是直接稅,其實最該關注的是間接稅,統計顯示,國家大部分的稅收收入,主要源自以增值稅為代表的間接稅稅種。比如2010年,間接稅占我國稅收總收入達56.7%。雖然間接稅不直接向百姓伸手,但是所有的商品與服務無不含稅,且稅率不低。換言之,產品只要經過流通,到了消費者手里,比如我們吃、穿、住、行、用所需要的任何商品,都含有增值稅。
楊元慶的抱怨,實是公眾的痛感。調查顯示,增值稅歐洲平均為10%,日本為4%,我國分為17%和13%兩檔,屬于增值稅征收較高的國家。表面上看,增值稅由企業承擔,但企業往往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也正是楊元慶感嘆“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的原因。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將稅負壓力、生存壓力轉嫁到內部工人身上,比如通過降低工人薪酬,無論是轉嫁給消費者還是工人,乃至于企業自行消化、默默承受,都是多輸結果。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稅收總收入為89720億元,增速高達22.6%。連年增速20%以上,即便金融危機時期,稅收增速也接近20%。這足以說明減稅勢在必行,也力所能及,更是眾望所歸——今年全國政協的一號提案即是關注實體經濟,其中一大要點是建議“實施以減稅為中心的積極財政政策”。
從小企業主的焦慮到大集團老總的抱怨,從公眾的集體訴求到學者們的大聲疾呼,劍之所指的都是減稅。值得欣慰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實行結構性減稅”。不僅減直接稅,也減間接稅;不僅減稅,還健全公共服務,這樣企業的生命力才更旺盛,公眾的幸福指數才更高一點。
王石川(江蘇 職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