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接受一家網站采訪,其間就近期公眾關注的王立軍事件進行了回應,一些細節首次得到披露,引起了公眾的強烈關注。
能以開誠布公的態度面對質疑,就種種不實猜測進行澄清確實是一種開放的姿態。但令人遺憾的是,如此重大的信息,竟然在一家網媒的采訪過程中被公開,未免讓人感到費解。這種打破常規的信息發布方式是否妥當,也值得深思。
黃奇帆在訪談中表示,自己的發言針對的正是微博、網絡上的“八卦信息”,希望藉此以正視聽。可見,在他看來網絡環境對個別事件的傳播起到了扭曲和夸大的作用。但面對一個已經被網絡發酵得過分敏感的話題,如果只是通過網絡媒體來糾正,是否能達到效果?而且,政府官員僅以網絡訪談的方式發布重大信息是否合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正越來越多地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網絡輿情也逐漸地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然而不容否認的是,網絡基本上是一個幾乎沒有門檻的信息發布和傳播平臺,因為網民身份和價值觀的差異,各種各樣的聲音形成“眾聲喧嘩”的局面。其中固然有真知灼見,同樣不乏流言蜚語。在監管尚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網絡屢屢被人利用,成為傳播謠言的溫床。
應對這個問題,一方面固然有待相關法規的完善,對網絡消息的傳播加以監管;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在發布信息時還應選擇更具公信力的平臺。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重大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避免大的偏差。
當前,在網絡上圍繞王立軍事件出現了種種猜測,只言片語的信息加上未經證實的傳言就構成了一種荒唐的“拼圖”。這種問題的出現,也是網絡媒體囿于自身缺陷難以避免的。此時,正需要有關部門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更具公信力的媒體去平息傳言。如果只是對網絡傳言進行網絡辟謠,而公眾通過權威渠道卻得不到需要的信息,就可能加深猜測,使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在傳媒日趨多樣化的時代,各級政府都應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媒體。網媒確實有及時、互動的特點,有利于應對突發事件,而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更有助于政府重大信息的發布。如果“揚短避長”,可能會事倍功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