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2年3月4日《京華時報》報道,3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表示,2011年在國家嚴厲宏觀調控下依然保持了5.9萬億的銷售量,增長了6000億,這表明房地產市場即使擠走投資和投機需求后,還有5萬億左右的剛需動力,所以2012年房地產市場不會出現大幅縮水。只有保障房的套數占到商品房一半左右的時候,商品房的價格才不會增長,而這個時間還需要8—10年。
上述言論,可謂半真半假,而富有“迷惑性”,且頗有“想當然”之味道。依據2012年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1年中國商品房的銷售額確實是5.9萬億元人民幣。但該報告也表明,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占商品房銷售額的82.2%,而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銷售增幅大幅超過商品住宅銷售增幅。何況,國家的有關宏觀調控,直接是針對商品住宅的。也就是說,“限購令”等舉措,并未直接針對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
顯然,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的王健林先生,有意無意地“隱瞞”了5.9萬億元人民幣商品房銷售額的結構。中國普通民眾聽聞其有關言論,十有八九會誤以為5.9萬億元人民幣商品房銷售額全部是商品住宅銷售額。即王健林先生之說,容易給中國普通民眾造成國家的有關房地產調控十分乏力、房價真是難以下降等錯覺。
一般而言,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跟中國普通民眾所需商品住宅沒有直接關系。然而,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商用專家等既得利益者,通常都會聲稱“商品房”云云。譬如,王健林先生的上述言論,也沒有細分,而統稱為“商品房”如何。這,事實上就是既得利益者的精明之處。即“引誘”中國普通民眾積極地去購買商品住宅。至于普通民眾等群體平時將“商品房”和“商品住宅”混為一談,則是另外一碼事。
王健林先生所講的,“只有保障房的套數占到商品房一半左右的時候,商品房的價格才不會增長,而這個時間還需要8—10年”。究其本質,實為一種“想當然”。因為其毫無嚴謹的科學論證,因為中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連續半年下降又下降的客觀事實已經說明了一切。這其實就像秦始皇一樣,他自個兒想著秦朝會千秋萬代,然實際情況是“亡秦者,胡”。即三代未過,秦始皇的“想當然”美夢就破滅了。
還有,“擠走投資和投機”之說,起碼是不準確的。因為就中國現實而言,推行限購房政令等有關房地產宏觀調控舉措的并非所有城市。也就是說,目前,在中國不少城市繼續存在“投資和投機”。而且,即使在推行限購房政令等有關房地產宏觀調控舉措的城市,“投資和投機”也并未完全絕跡。換言之,如果全國所有城市推行限購房政令等有關房地產宏觀調控舉措,那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額就會下降。
不過,縱觀王健林先生的上述言論,最有“迷惑性”和“殺傷力”的是所謂的“剛需”之說。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此說并非王健林先生的發明,而早已廣為流傳。當年,究竟是誰發明了“商品住宅的剛性需求”,筆者未曾考證過。然而,商品住宅的剛性需求其實就是一個“迷人”的傳說。
譬如,不少人都有購買商品住宅的心理,然要將其變成現實,往往首先得有鈔票。但是,在房價高得離譜的大前提下,有多少老百姓有錢去購買?也就是說,購買心理變成購買現實,是富有“彈性”的,而非“剛性”。即使有經濟實力者,也不會不斷地去購買商品住宅。就算投資和投機者,也是沖著利益去的,如果無利可圖,那么其購買心理也不會變成購買現實。換言之,此類購買也是“彈性”的。王健林先生有關投資和投機的言論,其實也已經證明了這點。
當然,一定會有購買商品住宅者,可此為“彈性”,而非“剛性”。但是,在眾多房地產開發商、商用專家等既得利益者,以及某些公權力掌握者等群體的有意或無意的“誤導”下,不少中國民眾以為購買商品住宅真是“剛性”的。一般而言,吃飯喝水穿衣等屬于相對的“剛性”,然人不購買商品住宅,還可以租住他人的房子。試問:放眼中華大地,有多少沒有自購房的國人睡在屋子外面?
但是,正像筆者在題為《“讓父母買房以活得有尊嚴”是種歪理》等時評文章中所講,20多年來,在西方按揭購房理念的“侵蝕”下,隨著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隨著房地產開發商的“百般誘導”,隨著專家學者的“良苦解讀”,而伴隨著媒體的“輪番轟炸”,中國無數民眾渴望買房子、換房子、住別墅的念頭愈來愈強烈,尤其是年輕人展望未來,或者直面婚戀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把“房子”,甚至“別墅”等話語掛在口邊,含在嘴里,懷在心上,放進夢里。于是乎,在億萬中國民眾心目中,房子的份量特別重,甚至比含辛茹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還要重,進而有意無意地扭曲、異化了正常的人倫道德和社會秩序。
然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中國下調房價是國家堅定的政策”,而中央在2011年年底已將“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之指令調整為“促進房價合理回歸”;同時,在中國房價一降再降的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意識到中國房價必然下降又下降,且愈來愈理性。但是,“商品住宅的剛性需求”之類的歪理邪說,至今仍然大行其道,故而筆者于此再次予以解析。最后,筆者希望中國普通民眾,以及有關決策者等社會群體,不要再受“商品住宅的剛性需求”之類的歪理邪說“誤導”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