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既想到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3月5日《新京報》)
倘身處局外,以公允的眼光去看,解決異地高考,無疑對打破目前高考中存在的戶籍壁壘等不公平現象有破冰意義,是順應社會進步潮流的,也是順應民心的。所以那些對此充滿期待的人們,在看到這則消息時,怕是如被澆了一桶冷水,不可避免地要失望了:不影響京滬考生的所謂“權益”,又如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異地高考,從而彰顯教育公平?這就如欲成為和尚,須得先剃度,頭發都不能碰,焉做得了和尚?
恕我直言,所謂京滬考生的“權益”,實在經不起推敲,是相當令非京滬籍的國人“羨慕嫉妒恨”的。我有一同學的同學,其成績中等偏上,若在本省,也不過能考上普通本科而已,然而人家“拼爹”給力,得以“移民”京城,堂而皇之步入一名牌大學,令舊日同窗望塵莫及,大有“恨爹不成剛”之憾。相信諸如這樣的事情十幾年來大家已經司空見慣,其中是非曲直,也都心知肚明。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又要享有最少的競爭壓力,這就是他們的“權益”,只是剖開來一看,不過是“特權的好處”罷了,其實質與“高干病房”等一切“特供”無異,均非基于“人生而平等”理念下的正當權益。保護這樣的“權益”,就是在保護既得利益者的“特權”,就是在蔑視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是對改革大業的倒行逆施,就是文明社會里令人深感荒誕和悲催的黑色幽默。
其實,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未必非要糾結于戶籍壁壘,因為歷史遺留的問題,這個壁壘太過頑強,若是以為等待下去,怕是要等到花兒也要謝了。熊丙奇先生所呼吁的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變高考為社會化考試,實現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另外一種途徑。并且如果后者得以實現,對于進一步打破戶籍限制,也有極大推動作用。也許這會引起更強烈的教育不公之虞,然而我們不要忘了,亂糟糟的民國,尚且可以這樣做,并且在那樣的教育體制里,也涌現了群星燦爛的人才,我們今天又有什么理由裹步不前呢?自然,紙上談兵易,實踐起來難,但無論如何,一個改革者,最重要的莫過于首在堅持理想,堅守原則,其次才是權變,這才是真正的經權之道。如果在教育改革中回避社會公正,不敢觸動既得利益群體的“奶酪”,乃至要維護這“奶酪”的合法性,又如何能讓人看到希望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