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下午6點左右,在昆明的一個小區里,一名小孩和同伴在池塘邊玩耍的時候不幸落水。令人氣憤的是,當另一名孩子去向小區保安求救時,保安竟然聲稱他要吃飯。結果,當小孩兒被撈起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呼吸。(2012年2月23日新華視頻)
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經醫院的全力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2011年9月2日,武漢市一位88歲的李姓老人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市場仰面摔倒,而眾多圍觀者卻無一人出手相助。兩位好心人本欲上前施救,但他人的一句“提醒”讓兩人止步不前,一小時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在一幕幕悲劇上演的同時,人們不僅要質問:怎么能見死不救哪?鐵石心腸呀?下面再讓我們看兩件事例。
2011年8月26日,南通市的客運司機殷紅彬見老人當街摔倒,選擇了停車攙扶,老人非但不感激他,反而向他潑了一盆污水,指責他就是“肇事者”。
2009年10月發生在天津的許云鶴交通糾紛案,因為沒有目擊證人,事件真相至今撲朔迷離。許云鶴說:他看見老太在跨中心護欄時摔倒,主動停下車來上前攙扶,卻被反咬“撞人”,最后法院判決許云鶴賠款10.8萬元。
這時有人會說:這人都怎么了,簡直是寓言故事“農夫和蛇”在現實生活中的穿越呀!
在屢屢目睹“施救者”抑或“被救者”的失信事件后,在社會輿論和網絡效應的放大下,人們的不安和失信進一步發酵、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渴望關愛卻又得不到關愛,想幫助他人又不敢幫助他人的怪圈。在這種糾結心態下,見義勇為流血又流淚、好心反被惹官司的錘打下,人們逐步煉就了鐵石心腸。
新浪微博曾對“見到老人摔倒是否上前施救”問題進行了網上調查,只有不到兩成人表示“肯定會扶”,一位網友留言:“不是不想扶,實在是不敢扶啊!”
筆者認為:這是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失衡的結果,在利益和道德面前,道德顯得是多么的蒼白無力。
人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什么?導致這些悲劇重演的深層原因是什么?拷問著每個人的誠信,更炙烤著社會道德的底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