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一所所高校為地方經濟協調發展提供著高端專業人才,同時為經濟做著貢獻。此次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進入“雙一流”,我們在欣喜同時或許還要思考,這對于河南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意味著什么?面向未來,以“雙一流”為起步,河南高校是否全面開啟新篇章?對比全國與世界高校,河南高校還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河南教育騰飛是一億人的夢想,而為這夢想,咱河南人要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高校與地方密不可分
今后更要“協同”“聯合”
一所高水平大學對一座城市來說究竟有多重要?譬如北大、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人們在這些高校所在的城市旅游時,若不到這些大學看看,怕會感覺像沒到過這城市一樣。
思考原因,不僅是這些大學是現代化城市的標志之一,某些方面成為了城市“名片”,更重要的是當地發展實在是離不開這些高校。就像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說的:“要看二十一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不看別的,就看誰擁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學。”
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這個人力資源至上的時代,高校無疑是地方智力支持的強大后盾。而高校在與政府、企業合作中,建立的產學研合作組,往往會直接轉化為地方經濟。
一直以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為河南各行業都培育出不少知名人物,譬如體壇鮮肉寧澤濤、地產大佬胡葆森、媒體界泰斗南振中、曾經的微軟才子張宏江,學術界和政壇方面更是數不清。這些當年的“優秀畢業生”為河南各方面發展都做出不少貢獻,儼然,地方經濟發展已離不開高校不斷資源提供。
此次全國“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中,鄭大與河大分別入選,進入高校建設“快車道”之后,它們會給河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呢?
今年1月12日,省長陳潤兒在調研鄭州大學時就指出,河南今年要打響產業轉型發展攻堅戰,希望鄭大在自主創新、協同創新上邁出更大步伐,通過聯合攻關、加速成果轉化,不斷提高引領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能力。
自主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做到引領作用……從省長的話中不難看出,這是給鄭州大學在培養人才本職之外下達了更深的“任務”,而協同、聯合等詞眼,不僅是限于高校之間,更是指明了高校與社會、與政府間的關系。
“雙一流”是河南高校的發展契機
但也任重而道遠
20世紀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爾說,“對于現代大學的主要考驗,就是看它如何明智、迅速地轉向重要的、新的可能性,未來偉大的大學是那些能夠迅速、有效轉向的大學”。這里所謂的“轉向”,指的是高校積極參與所在地方的經濟發展。
換句話說,高校的質量,與當地經濟發展的水平,息息相關。“從河南在國家地位,人口總量、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期盼來看,河南高校發展還遠遠不夠,質量與陜西、湖北臨省還有差距。”在河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劉道興看來,如今河南的GDP水平以及國家重視的程度來看,與河南高校在全國水平相比,有些“不匹配”,而此次鄭州大學、河南大學被列入“雙一流”建設,對河南高校發展來說是一個契機。
河南高校進入“雙一流”,對咱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究竟意義多大?劉道興認為,河南的高校就好比蘆葦蕩,而從這里走出來的人才就像“離家的候鳥”。把人才留在本省的,讓全國、國際的人才回來,留在河南貢獻力量,“雙一流”就像是一個平臺,而如何利用好這個平臺不僅是學校需要思考,更是全省需要努力的方向。
“高校本身不僅是培養人,高校在哪里,哪里就是科技、就是文化,因此這好像是一個輻射源。”劉道興說,河南高校在總量和規模逐年上升,但是質量還不夠,我們要客觀接受現實。
去對標國內、乃至國際的大學,河南高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入選是機遇,也是鞭策。而進入“雙一流”建設序列的鄭州大學與河南大學,或許在某種意義上進一步強化了它河南教育“名片”的意義,但也因此,任重而道遠。
清醒認識差距
才能找到努力方向
在談到“雙一流”大學建設話題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雙一流建設,需要向改革要動力。世界一流大學從來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由學校自主辦學、平等競爭得來的。由此,政府部門要明確權責邊界,在保障對學校投入的同時,減少對學校辦學的干預,不人為劃分學校等級,而是讓高校良性競爭。”
拋去所謂的“干預”,包括鄭州大學在內,咱河南高校的對外競爭力如何呢?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努力的呢?
先看“人才”。省政府公開信息數據顯示,河南全省研究生培養機構27處;普通高等學校129所,而在我省高校工作的兩院院士,只有7人。這在與中西部6所教育部直屬“985”綜合型高校對比,院士人數較少。擁有長江學者方面,北京、江蘇、上海、湖北、陜西等地的高校,均是名列全國前茅,而鄭州大學與河南大學,至今還未有學者加入。
“大學出大師”,高層次人才總量太少,成為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瓶頸之一,然而大學學科的業內領軍人物,則是高水平大學的標志。通過引進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國家重點建設,學科保持甚至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則又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巨大。
再看學科,有資料顯示,以河南省創新人才培養對象為例,分布在文科的高層次人才數量明顯偏少,甚至有不少被北上廣所“挖走”。
“針對河南省在國內所處的位置與形勢,我們要敢于清醒認識,河南現有高層次人才隊伍的數量與質量,處于弱勢地位。”劉道興說。
大力投資教育
增加有“含金量”的專業
科研卓越、學術自由、管理有序、設施充足、經費充裕,人才匯聚……“雙一流”中,這“一流”二字的含義非常多。
如何更好去建設咱們的“雙一流”大學,補齊河南高等教育如今存在的短板呢?
“我們要深刻認識高等教育發展與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首先就是對河南資源的意識,應樹立人口是河南第一資源的理念。經濟發展速度越高,轉型越迫切,而最終取決人口的綜合素質,這取決高端人才。因此要今后要樹立起高等教育在河南發展的龍頭地位。”劉道興說。
2016年12月,建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胡葆森,向母校鄭州大學捐贈了一億元人民幣,設立“本源教育發展基金”,支持母校人才培養。
在捐贈儀式上,老胡說:“就辦學水平來說,鄭州大學距離成為國內國際一流大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就給每一位校友賦予了責任。”他希望捐通過基金會運作的方式希望再用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為鄭州大學的發展提供新動力,為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打造一個與河南省人口規模、未來整體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內一流大學。
老胡的舉措開啟了鄭州大學校友巨額捐款的“先河”。劉道興看來,這種“投資”是對高校發展巨大的幫助。從社會投資來看,河南的教育資源還處于嚴重短缺階段,不單是孩子們能上學,更是怎么上高質量學校,上一流學校,而教育將來會成為國家最重要的就業領域。
劉道興建議,河南如今的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要創新,調整。“河南高校的學科專業過去就是按農業大省來配置,真正代表人類工業、信息、城市、國際化方面的高素質專業河南還不多,而現在要創一流,類似清華、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當高校的航空航天、高鐵、醫療科技等方面專業,我們還很欠缺,要增加提高具有‘含金量’與‘內涵’的專業,這方面也需要資金的投入。”
未來 河南高校涌現更多“一流”不是空談
教育面向未來適應未來,而高校建設與城市建設異曲同工,也需要超前規劃。對于河南高校的建設,劉道興還建議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與河南人口結構變化結合起來。
“現在二孩政策實施之后,對今后教育也會帶來影響。”劉道興說,現在已經出現了新的人口形勢現象,并將持續下去,這必然帶來各層次教育更強烈的需求,因此充分考慮人口結構變化,要主動擴大高等教育高校的規模、師資力量,做出一些超前準備,尤其是重點大學、重點專業。
除了河南高校要在規模、學科建設方面超前,劉道興還建議河南要從曾經的“追趕”教育方案,到超前教育方案。
“河南在國家的地位越來越高,一切都要靠人才。未來,借助國家‘雙一流’的契機,咱們省自己也應可以在省內進行‘河南雙一流’的建設。同時省里有必要拿出實實在在‘雙一流’的方案舉措,支持河南的高校辦一些外向專業,和國外有效合作,辦一些好的專業,堅持幾十年,讓咱們的高校趕上臨省,縮小差距。”
對于吸引人才,2007年河南省推出了“中原學者”,但從政策上看,如今國內目前引進人才仍然偏重于戶口、職稱、職務、家屬子女隨調、隨遷、住房等具體待遇方面,而且各個地方待遇相差不多。尤其是高校吸引人才,很難有哪一個高校能與其他高校相比形成足夠大的政策位差。這些方面的“優惠”正在逐步淡化,人才政策的競爭已開始向更深層次拓展。
“創建創新人才選拔機制和激勵機制,發揮與評價機制,創業條件,以及人生、事業發展前景預期等作為人才政策制定的切入口。”劉道興說,這些年,河南對高等教育發展越來越重視,付出很大努力,進入“雙一流”建設,是河南教育發展的成果展示,借助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這次契機,要加深對高等教育的認識,未來堅持干實事,縮小與陜西、湖北的差距,未來河南高校中涌現出更多“一流”絕不是空談。
(記者 肖萌)
2017年國慶中秋“喜相逢”,帶來了一個8天的超長假期。雙節來臨,河南高速公路是否免費?哪處免費?哪處施工需繞行?2017年“十一”假期河南高速權威政策及出行攻略前來解惑!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河南封丘縣、蘭考縣、杞縣、柘城縣、洛寧縣、通許縣、濟源市7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被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級示范區。
近日,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函,同意在河南城建學院設立“河南省建設行業人才培養中心”。這是城建學院與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共同推進校政深度融合,全面落實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又一重大舉措。
近年來,各級人社部門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作用,積極使用失業保險基金對困難群體進行支持和幫扶。
近年來,各級人社部門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作用,積極使用失業保險基金對困難群體進行支持和幫扶。
省委、省政府去年提出以“四優四化”為主線,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我省花生種植面積突破2000萬畝,比上年增加18%,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9月18日,記者從省知識產權局了解到,《河南省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實施方案》已經印發,我省將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首期基金規模3億元。
9月18日,中國光大銀行鄭州分行舉辦跨境金融服務新聞發布會,為河南企業提供包括擴大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有效管理匯率風險等在內的全面跨境金融服務。
河南省中國書畫家美術館位于鄭州市東風路與政七街西南角鄭州茶庫文創產業園內,該園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經營面積近1萬平方米,停車位150余個,經營商戶100余家,是河南首家生態型茶文化產業基地。
自今年2月晶科成立戶用事業部并全面啟動分布式光伏全國招商以來,晶科戶用已在全國20個省市設立了招商辦事處,并已簽約500余家不同等級的代理商。其中,在河南地區,晶科戶用則已成功部署了30余家經銷商,覆蓋河南省15個地市。
9月13日,河南-盧森堡“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論壇在鄭州舉辦。由21家企業組成的盧森堡經貿團集體赴鄭,共享鄭盧“雙樞紐”合作經驗與成果,探索未來互利共贏新機遇。
此次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期間,還將將刊發《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解讀系列文章;開展有獎知識競賽;舉辦中原大講堂專題講座;舉辦社科知識大篷車進基層活動。
在河南,旅游產業有一種重要的使命是扶貧。“十三五”期間,全省將新增4~6家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80萬人脫貧。
9月7日,記者從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大檢查第十二綜合督查組督查河南匯報會上了解到,我省打出了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