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問津是長久以來造成群眾“看病難”的重要原因。如今,這一難題正在被層層破解——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有序有效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范;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今年以來,這樣的好政策一個接著一個。具體的措施、明確的目標、明晰的時間表,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收獲著一個又一個的惠民“福袋”。
惠民舉措細致入微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增加民生投入,不斷出臺更加細致具體的惠民舉措。
今年4月和5月,國務院辦公廳分別印發《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將公平可及、群眾受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落實政府辦醫責任,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構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新格局。目前,全國1463個縣(市)、3297家縣級公立醫院已啟動改革;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個,764家城市公立醫院已啟動改革。
8月23日,經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充分采納公眾建議進行修改完善后,國務院正式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辦法》明確,養老基金實行中央集中運營、市場化投資運作,由省級政府將各地可投資的養老基金歸集到省級社會保障專戶,統一委托給國務院授權的養老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投資運營。基金投資運營采取多元化方式,通過組合方案多元配置資產,保持合理投資結構。
此外,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將目前的小額擔保貸款調整為創業擔保貸款,貸款最高額度由過去的5萬元、8萬元、10萬元不等,統一為10萬元;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為切實減輕借款學生經濟負擔,將貸款最長期限從14年延長至20年,還本寬限期從2年延長至3年整,學生在讀期間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補貼。同時建立還款救助機制,對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等畢業借款學生,可申請代償應還本息……
細致入微的舉措,體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在暖心的同時,為百姓解除了后顧之憂。
受益人群越來越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部門、各級政府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受益人群越來越廣。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意見》,人社部提出,確保年內完成全面實施大病保險的任務,一是所有地區啟動實施,二是所有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群兌現待遇。同時明確,大病保險在解決一般患者高額醫療費用負擔的同時重點向困難群體傾斜。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的意見》,部署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進一步擴大救助對象范圍,除了把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和特困供養人員作為重點救助對象,還要逐步將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難群眾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特殊困難人員納入救助范圍。
2月1日起,修訂后的《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正式實施。《規定》明確,失業登記將不再有戶籍之分,對符合失業登記條件的人員,不得以人戶分離、戶籍不在本地或沒有檔案等為由不予受理。
此外,積極預防和調控失業風險,將現行的失業保險穩崗補貼政策從面向3類企業擴大到面向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素養,努力構建新型鄉村治理體制機制;集中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情況自查工作,自查要覆蓋每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和教學點……不斷深入的民生工作觸角,讓越來越多的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民生為重,枝葉關情。黨和政府對民生工作的重視和大力投入,為人民群眾帶來真真切切的實惠,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有城市低保對象996.1萬戶、1798.5萬人,分別同比下降6.4%、9.2%;全國共有農村低保對象2915.9萬戶、5105.5萬人,同比下降3.1%。
養老服務業方面,今年上半年,民政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了《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規范養老機構服務收費管理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截至第二季度,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8.8萬多家,床位589萬張,其中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1.8萬家,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4.1萬家。
2012年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90%的地市州已啟動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近80%開始待遇支付。大病保險對患者高額醫療費用的支付比例在基本醫保之上平均提高10個至15個百分點,有效減輕了大病患者高額醫療費用負擔;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中,在醫保支付制度改革方面,各地普遍在醫保總額控制基礎上,推進按病種、按人頭、按服務單元、按床日等支付方式改革。
物質生活水準大大提高的同時,公共文化服務快步跟上——國務院公布《博物館條例》,鼓勵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并規定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博物館應當開放;貫徹中央《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各地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建設,推進“15分鐘文化圈”全覆蓋,以方便群眾步行15分鐘就能觸達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享受文化服務。(記者 陳郁)
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是公安部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推出的一項實實在在的便民、利民、惠民舉措。
中國有句俗話,“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背后不說人”,這種庸俗哲學與風氣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反對和摒棄的。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用反面典型警示人,把歪風邪氣壓下去。
最近一周,多個部委召開年終工作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上證報記者梳理發現,已有12個部委明確明年將發力供給側改革,但各部委發力的方向各不相同。比如,發改委、住建部將重點放在房地產去庫存;財政部著力通過減稅降費降低企業成本;工信部將明年重點瞄向“去產能”,方式主要是兼并重組;農業部則主抓農村改革和科技創新以實現降成本、補短板的目標.
近期決策層在多個場合提及房地產高庫存問題,表明去庫存已成為當前經濟工作重要一環。當期與長期措施結合、供給端與需求端并重、市場工具與政策手段協調,堅定不移去庫存,關系到房地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
接待室、休息室和洗漱間一應俱全,這竟是一名局長的辦公室“配置”。而超標如此嚴重的辦公室,居然“生存”了下來。為了逃避檢查,湖北這位局長竟采取設置 “暗門”的方式“曲徑通幽”。
作為新時期國企改革的總體框架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此次國企改革方案有哪些特點和亮點?如何使國企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如何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和國資領域的有關專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會剛剛閉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就緊隨其后,強調“依靠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中國農村改革開創者之一的杜潤生先生日前辭世后,對于他生前在中國農村改革中傾力所為的開創性事業,輿論廣泛褒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的高度決定改革推進的力度。爭當改革促進派,必須堅持用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
樓繼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并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
發改委和能源局不按規定把有關審批事項納入清理范圍、海關總署自行設立準入類職業資格、廣西無依據設立收費項目從而增加企業負擔……
今年將研究出臺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推行學分制收費,逐步形成高校學生按學期注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評價和監督。
今年將研究出臺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推行學分制收費,逐步形成高校學生按學期注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評價和監督。
2020年基本形成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